文 | 吴三川
每年的“五一”假期,都是一场文旅大考。为了招揽游客,一些地方在宣传上铆足了劲,然而结果却是“用力过猛”,引发负面舆情——有的“魔性尬舞”,有的忸怩作态,有的刻意扮丑,实在“辣眼睛”。
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随着文旅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为了能在互联网营销这场流量争夺战中分一杯羹,一些文旅部门负责人选择自己“代言”。过去几年,各地文旅“局长”纷纷化身“网红”,就曾引发多轮讨论:点赞者有之,认为这是创新和亲民之举;质疑者也不在少数,有人吐槽“光记住了局长,没记住景点”,噱头大于实质。
拿什么标准来评判?答案自然是实效。然而,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初衷再好,一旦盲目跟风就容易变味——或是沦为套路化同质化的“抄作业”,让人审美疲劳;或是为了哗众取宠剑走偏锋,损害干部形象。不可否认,一次成功的宣传流量效应立竿见影,但“线上流量”能有多少转化为“线下增量”,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个别地方的文旅宣传视频被指过于庸俗。图/社交平台视频截图
一味追求“出圈”,就容易陷入流量陷阱。只要作出“听劝”的姿态,打出“宠粉”的旗号,大家就会买账,这样的冲动幻想,有可能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从文旅发展的规律来看,文旅宣传不等于简单的出镜、拍视频,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更像是水到渠成后的锦上添花。服务设施的完善,产品供给的丰富,消费环境的提升,这些基础性工作显然更加重要。换句话说,就算迎来“泼天流量”,能不能接住接好,看的不是某位干部的“镜头感”,而是游客的“体验感”。
这也涉及一个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在镜头面前表演,如果因此影响了日常工作,何尝不是一种资源错配?作为干部,还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服务和资源整合上。最近,“160名老人报旅行团被扔湖北某服务区”的帖子引发关注,当地迅速介入,多个省份的文旅部门同步开展调查核实,积极化解旅途中的痛点,相信其“上分”效果,要远胜于过分卖力的“硬凹造型”。
在笔者看来,文旅宣传也要有一些“旅行者心态”。到达目标的路径不止一条,但如果总想着“走捷径”,难免会错过一些沿途的风景,甚至是“翻跟头”。对热衷于“亲自下场”的干部而言,创新求变、拥抱受众固然是好的,但前提是立意端正、格调高雅,切忌把庸俗当有趣,把“降格”当“宠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