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位小朋友需要走右手边的人工查验通道……”
4月30日,日历本上,4月篇章的最后一页。对于矗立在粤澳一线的拱北口岸而言,也是不平凡的一页。
下午4时许,拱北口岸出入境旅检大厅里,“五一”长假预计日均37万人次的高峰,从这一刻起悄然拉开了帷幕。下班的劳工、放学的孩童,回内地探亲访友的澳门居民,还有赶在假期前去澳门的游客,从珠澳两边走来,在拱北口岸汇聚,在拱北边检站民警快捷高效的验放流程中,又匆匆离开,奔向各自的旅途。
“现在‘刷脸’就能过关啦,拿着这么多行李也很方便。”谭女士说话间,“免出示证件”通道的闸门就已经打开,短短十几秒钟就完成了入境手续办理。
自2024年11月20日,“免出示”证件通道在拱北口岸试点运行以来,已经有超1000万人次,经该通道往返珠澳两地,智能化“无感”通关的新体验,收获了大量通关旅客的手动点赞。
视线划过快捷查验通道,仅一墙之隔的人工查验通道里,移民管理警察手掌翻动,一张接一张证件从他们指尖流过,候检通道如流水一般,不停不断,人虽不少,却也有着肉眼可见的秩序。
3号、4号通道内,排队的旅客和周围略有不同,或是肤色差异,或是发色有别。这是拱北边检站专门设立的外国旅客查验通道。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免签政策不断优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外国人来华感受中华文化的热潮,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拱北边检站从今年初便依托各单位的外语专业人才,组建起一支外国人查验专班,除了英语以外,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印尼语、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外语都包含其中,从前台引导到查验放行,以专业、高效、暖心的工作模式,让外国友人从旅检大厅这扇小小的窗,便能感受到开放的中国大大的热情。
夜幕降临,从无人机视角,俯视整个拱北口岸,除了宏伟的主体建筑上亮起的装饰灯外,还有一处光亮尤为明显。
那是入境客车通道的候检区域,通道前排起的车龙,照亮了夜幕下的查验通道。
虽然港车、澳车“北上”的热潮不断升温,可经拱北口岸来往的“两地牌”车辆每日仍有超8000辆次。“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车辆增长非常明显,大概3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都是打开所有通道进行查验。”入境客车查验队副队长陈燊东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擦拭着快要滴入眼睛的汗珠。
“巧叔,您要不先歇会儿?”看着通道里的一个背影,陈燊东扯着嗓子喊着,尽量让声音穿透车辆发动机的轰鸣。
“不用啦,赶紧放完再说吧。”“巧叔”叫林巧,是名副其实的“叔”字辈,今年9月即将退休的他,已经在拱北边检站工作了42年。
“他们想排少我的班,怎么可能?我天天盯着啦,放假这么忙,我休息也不安心的嘛。”巧叔笑呵呵地说道,又一头扎进了行进的车流中。
“五一”小长假,于他人而言,或是出游踏青的好时光,或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可对驻守在这座占地16万平方米口岸的拱北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而言,那是无声的“战斗”,是亲手架起粤澳往来互通桥梁,亲眼见证移民管理事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亲身经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时刻。
南方+记者 何丽苑
通讯员 何志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