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前大家刚睡醒的碎片化时间,看看视频或者听同学分享,不仅让我们精气神提起来了,还能了解很多知识,是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这个学年,惠州中学的学生们大都像高一学生钟如意一样,在午休结束后有了一个“新奔头”——“思政十分钟”。
“思政十分钟”是惠州中学自去年底以来,开展的一场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学校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10分钟的时间,聚焦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时事要闻等五类主题,见缝插针地进行“微德育”,让思政教育更加温暖鲜活、可亲可信。
全时空育人
思政十分,十分精彩
“未来,我们会被AI取代吗?”“为什么AI能写出诗歌?”“与AI相比,人的竞争力在哪里?”……在高二31班的教室里,主讲学生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人工智能爆发的思考。他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引入话题,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与他的同学共同探讨AI与人的关系。
在高二31班,主讲学生分享着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台下,同学们纷纷被精彩的分享所吸引,午后的倦意被一洗而空。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赞同,时而若有所思。“我们人类是会思考的,AI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取代。”听完同学的演讲,相如同学颇有感触。
这是惠州中学每天下午上课前的“思政十分钟”活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围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时事要闻五大主题,精选贴近学生实际、融合社会热点的思政教育内容,将课前碎片化的时间打造成为思政育人的新阵地。
从“实干梦想家”雷军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从发出中华民族抗战怒吼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到凝结着革命先辈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红色体育……“思政十分钟”不但内容丰富,每天一主题,而且形式多样,既有观看视频、学生分享,也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十分钟”活动上,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不仅要学习政治课本这本书,也要学习社会这本大书。”作为一名选择物化政的学生,高二20班的温立勋非常开心,可以通过“思政十分钟”了解当下的社会热点,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思政十分钟”活动也令选择物化生的学生获益匪浅。“我们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要搞好成绩,其他方面也不能落下。”高二19班学生梁钧豪觉得,“思政十分钟”帮助很大,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惠州中学副校长王镭接受采访。
“‘思政十分钟’活动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惠州中学副校长王镭说,这个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精气神,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热身运动”。
打好成长底色
探索“时政+”“音乐+”思政模式
如今 ,在惠州中学,“思政十分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棵思政创新之树,正逐渐由小变大、枝繁叶茂。
“如何找到高中学生适合的思政教育之路,是我们学校党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惠州中学党委书记谢振中坦言,学校一直希望找到除了常规的政治课、课程思政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思政十分钟”活动,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迈出的重要一步。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此背景下,惠州中学将原来下午上课前的“新闻博览”环节,升级打造成为“思政十分钟”活动,让思政教育成为“每日必修”。
“‘思政十分钟’并不是一堂课,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都可以。”谢振中介绍,除了重大时事政治事件、精彩音乐体育展示,正能量的影视剧选段、有价值的脱口秀表演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成为思政育人的载体。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以“惠州”命名的市直重点高中,惠州中学着力构建“五彩育人”体系,用“育五彩缤纷之才,筑五彩人生之基”的工作理念,聚焦打造“人文胜地、数科高地、人才洼地、求学宝地、工作福地、生活乐地”的“六地”发展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人文立校、科教兴校、数智强校”,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校园学习生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惠州精神、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给学生成长打好底色,该校深入挖掘办学治校各领域、各课程、各环节育人功能,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目前,惠州中学还在打造“时政思政”“音乐思政”特色品牌,将时政热点、经典音乐融入思政课堂,结合高中阶段特点设计课程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撰文:于蕾 刘婷
图片/视频: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