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湾区文脉新篇章!“缥缃流彩·文脉永昌”《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

南方+

4月30日上午,“传承创新·文脉永昌”——《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仪式暨《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本次活动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州出版社、广州市图书馆学会等协办。

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伟玉介绍,二十年前,《广州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承载着广州对两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与使命担当,十年前,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为《广州大典》后续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体平台。从“继绝存真”到“传本扬学”,《广州大典》不仅成为承载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副主任)刘平清随后作《广州大典》二十年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广州大典》编纂出版历程及阶段性成果。

此次活动还举办了《广州大典》系列新书发布暨《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赠书仪式,广东省文旅厅、广州市文广旅局、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等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向受赠单位代表赠书。

此次赠书覆盖广佛地区14家公共图书馆、11家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以及11家本地底本提供单位、收藏与研究机构,旨在通过文献资源共享,助力构建广州学研究的立体网络。

沉浸体验文献编纂历程

“缥缃流彩·文脉永昌——《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仪式成为会议亮点。展览分为“盛世修典”“中心成立”“编纂赓续”“学术研究”“传承交流”“大事记”六个部分,全景式呈现《广州大典》从文献普查到成果转化的十年匠心之路。现场陈列的珍稀古籍原件、编纂手稿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广州自先秦至民国的文明脉络。

据悉,继2015年完成出版《广州大典》古籍编520册之后,先后完成《广州大典·曲类》(43册)、《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100册)。2024年以来,陆续推出《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广州大典序跋集》《广州大典书志》。

其中《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收录民国时期广东由省至县多级政府机构发行的公报类文献40余种,共计100册7万余页,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广州大典序跋集》辑录《广州大典》约1800种文献的序跋4800多篇,分为8册,由广州出版社影印出版。《广州大典书志》共收书志2500余篇,分为6册,由江苏广陵书社出版。

专家学者共探文化使命路径

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广州大典》集部编纂负责人林子雄以《〈广州大典〉集部文献编纂与利用》为题,解析集部文献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强调其对研究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方家忠梳理了全省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现状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他介绍,自2013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始实施“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目前已完成70多个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出版3000多册,《广州大典》《中山文献》数据库已上线,即将建立《惠州文库》数据库。“接下来,还要全面梳理全省古籍地方文献存藏情况、增加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拼图、构建全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策划特色历史文献专题项目等工作思路。

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以《〈广州大典〉编纂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为题,与读者分享了《广州大典》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库”的深远意义。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陈春声则以《〈广州大典〉与大湾区文化融合》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在阅读《广州大典》时,可以感受到岭南的地域认同,始终是与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广东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文化在广东”。《广州大典》的编纂、研究及相关学术活动,也天然地具有这种地域文化“守正创新”的禀赋。

《广州大典》主编、广州市原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回顾了过往二十年的编纂历程,他引用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指出《广州大典》编纂出版正是“为往圣继绝学”,“希望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将文献整理与数字技术、大众传播相结合,推动《广州大典》从‘典籍’变为‘活态文化载体’,让典籍走出深闺,让历史照进现实。”他说。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赵晓涛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