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疑点重重,是时候回应了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达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肖飞被举报婚内出轨一事,短短几天内就换了“主角”。举报材料中“将被麻醉的病人扔在手术台40分钟”“违规留岗无需轮转”等细节,牵扯出另一名疑点重重、疑似“速成”的规培医生董袭莹。

原本只是对二人“特殊关系”感兴趣的网友,却意外扒出了董袭莹“开挂”般的人生经历:从备受争议的海外大学分校毕业,由经济学转行学医;回国后通过选拔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试点班”项目,毕业即进入三甲专科医院工作;显赫的家世背景,院士导师的照顾,毕业论文正文仅仅30页,频繁变动的专业领域和被缩短至一年的规培期……出现在公开材料中的疑点总是被“优秀”二字一笔带过,现实情况似乎又与优秀搭不上边。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则博人眼球的桃色新闻,当事人面临的指摘也不仅限于“医德”。借此追问,如此重大的问题,为何只是跟着桃色新闻一同曝出?如果没有男方妻子的举报,没有网友的“吃瓜”,是否就能得过且过,被隐藏在公众的视野外?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疑点越来越多。虽然在不少学者和专家看来,“4+4”学制是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其存在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无法打消公众因个案而产生的焦虑,对“速成女医生”需要医院和相关部门予以进一步的调查和回应。

从一系列反常识的内容中,公众嗅到了“特权”的味道。其中,又以北京协和医学院“4+4”的培养模式遭到的质疑最为集中,许多网友结合多个年份的录取情况,猜测这一制度虽然部分实现了“培育复合型人才”“为有志于转行学医者提供帮助”,但也成为部分人的捷径。尤其是相关报道和项目发起者的推荐语中,都曾将董袭莹作为优秀代表,此次事件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颇有一种“代言人塌房”的既视感。

对比近年来其他类似的舆情热点,这一事件又有些许不同。公众产生的疑问不仅指向人才培养的制度,更集中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公信力上。医疗卫生关乎民生福祉,绝不能马虎。

人们常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如今,到了医院给自己看病的时候了。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