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见证生态蝶变,清远清新书写人鸟共生答卷

南方+

近日,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塘湾村,数百名摄影爱好者屏气凝神,镜头齐刷刷对准空中盘旋的7只彩鹮。这群被誉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鸟中大熊猫”的珍稀鸟类,自3月26日首次被发现后,已在此停留近一个月,刷新了清远境内珍稀候鸟单次停留时长纪录。它们的“流连忘返”,不仅成为观鸟圈的盛事,更折射出清新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扎实成效。

彩鹮“打卡”背后的生态密码

清晨的山塘镇塘湾村,金色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田上,7只彩鹮时而低头在浅水区觅食,时而优雅地振翅掠过水面。不远处,来自珠三角等地的拍鸟爱好者早早占据最佳机位,摆好“阵势”。

彩鹮是珍稀鸟类朱鹮的“近亲”,曾因栖息地减少等问题,一度被认为已在我国绝迹,直到2009年才在中国境内重现踪迹。因数量稀少,彩鹮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其羽毛色彩绚丽,极具观赏性,它们的出现震动了观鸟圈,清新区也因此荣登央视报道。

为了捕捉彩鹮清晨的灵动姿态,有人凌晨4点便从广州驱车百公里赶来,只为捕捉最佳拍摄时机。一旦鸟群飞落,现场便响起一片“咔咔咔”的快门声,摄影爱好者疯狂记录下彩鹮的灵动瞬间。

同时,彩鹮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鸟类,它们偏爱开阔的浅水湿地、水田等环境,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等为食,对水质、食物资源及人类干扰程度极为敏感。

“彩鹮能够在此逗留一个多月,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既有充足的鱼虾、螺类等食物,又有人为干扰少的安全栖息环境。”清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番结论背后,是清新区天然生态禀赋与持续生态治理的双重赋能——这里地形多样,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温润的气候滋养出丰茂的植被,本就为万千生灵搭建起天然庇护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清新区的生态“底色”愈发浓郁,不仅陆续迎来仙八色鸫、白鹇、白琵鹭等珍稀鸟类,还成功留住彩鹮这类对环境极为挑剔的 “稀客”,如今境内记录在案的鸟类已多达171种,生态系统的蓬勃生机与日俱增。

林业部门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网

为了保护彩鹮不受惊扰,清新区林业部门和山塘镇政府迅速行动,在现场拉起横幅,竖起警示牌,划定观鸟安全区域,引导大家在不干扰鸟类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拍摄。与此同时,村里也积极行动起来,时刻提醒摄影爱好者文明观鸟、科学拍摄,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

这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是清新区多年来生态深耕的结果。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指引下,清新区林业部门从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多维度发力,织密野生动物保护网络。

在湿地保护上,清新区构建了以清新北江大洲区级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分级保护体系。遵循“系统保护、生态优先”等原则,将周边生态敏感区纳入保护网络,为候鸟迁徙和野生动物栖息打造了生态“驿站”。

宣传教育是提升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2025年世界湿地日,清新区在湿地公园开展了“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主题活动,通过宣传车巡游、展板科普、发放200余份资料等形式,让湿地生态价值深入人心。“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期间,松林公园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法规讲解、案例展示,普及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线上线下联动的常态化宣传,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执法监管方面,清新区林业局牵头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召开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场所开展突击检查,并强化了候鸟栖息地的巡查。同时,开展了春季护鸟专项行动,推广了无害化驱鸟技术,有效遏制了非法贸易行为。2025年3月,工作人员成功救助了3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蟒蛇,展现了专业的救助能力。

“彩鹮的长期停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但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清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保护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深度融合,让更多珍稀物种在清新区“安家”,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南方+记者 黄剑琴

通讯员 骆文星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