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南方日报》“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二周年特别报道。
又逢春日,草木萌发。四月的化州正拔节生长,向着“在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目标全速进发。
实打实的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入选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名单,新一轮产城融合发展再提速,罗江新区迎来多头迸发的发展势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大关后,化州乘势谋划推进“1121”发展战略,持续做大做强富民产业;乡村微工厂“遍地开花”成全省典范,进阶版培育方案出炉,激活镇村产业新动能……
2025年是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化州以奋斗践行担当,聚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化橘红之乡再攀高逐新。
建强载体
新型城镇化立起标杆
处于两省三地市交会点的化州,是湛茂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陵罗鉴三江交汇,陆空铁多网融合,山水城和谐共生,城市首位度日益凸显。
前不久,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首部《广东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从经济、人口、空间和文化四个维度对全省57个县(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化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居全省前六。其中,在县域经济活跃度、县城文化竞争力、县城空间承载力等3项评价中,化州均进入前三。
流光溢彩的化州城区夜景。董俊锋 摄
走进化州,喜人的变化随处可见。高起点打造的罗江新区,是化州打造的县域新中心,总规划面积16.17平方公里。目前罗江东区学校(一期)主体封顶,国道G207线城区段改线、橘乡大道、罗州大桥、景行路等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市人民医院搬迁项目启动,奥体文化商务中心签订框架协议,化北高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近年来,化州聚焦县城建设,建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做好城区“两江三岸”文章,串联带动河西老城、城东片区的同步发展,加快融入茂名“两轴—两个圈层”城市总体布局。
化州聚焦县城建设,做好城区“两江三岸”文章。董俊锋 摄
另一方面,依托化橘红拳头产业全链发展,带动35万群众增收致富,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吸引了大量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就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化州县域人口回流超过2万人。
新型城镇化立起标杆,新的征程又启航。最近,化州入选全省第二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正加速探索“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培优育强
土特产撬动经济大能量
作为中国化橘红之乡,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这一“土特产”,如今变成富民大产业,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去年底,“2024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发布,化州化橘红首次进入该榜单前十,排名第九。对比2023年,品牌影响力排名飙升了37位。
化橘红是化州富民兴村产业。
这是化橘红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一个例证。事实上,去年以来,化橘红产业发展喜讯频传:化橘红被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获得“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化橘红博览馆建成开放……
去年以来,化州大力推动化橘红走出去,赴北京举办化橘红“药食同源”全球推介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积极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地理标志品牌合作大会、中国农产品中东地区供采对接活动等,借助展会平台持续讲好化橘红故事,向世界推介化橘红。
化州新建成的化橘红博览馆。钟叶苗 摄
如今,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35万人增收致富。步入发展新阶段,化州正坚持全产业链运营的思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一方面,化州在标准种植、品种培优上下功夫,实施化橘红种植面积三年倍增行动,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强化产业科技协同创新驱动,加快与科研机构开展化橘红精深产品研发。与此同时,深耕农文旅融合,促进化橘红三产融合发展。
加力提速
激活县镇村发展新动能
每隔数日,来往的货车总会在笪桥镇瑶埇村的村口停留,将玩具厂生产的布偶装车运走。建在瑶埇村的“微工厂”,让乡村产业和群众就业实现了“双丰收”。
像瑶埇村这类乡村“微工厂”,化州已培育了575家,涉及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门窗加工等行业,年产值超12亿元,年创税收近1200万元,带动就业近万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化州已培育了575家乡村微工厂。图为群众在微工厂就业。
以实践提炼经验,用经验反哺实践,化州最近又出台《培育发展乡村“微工厂”工作方案》,提出三大重点共计11项具体工作任务,旨在加快特色产业集聚,打造家门口就业“强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实施“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做强县、镇、村这三个重要节点。近年来,化州聚焦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激活县镇村发展新动能。
航拍化州城区。
当下,化州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一体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环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县域实体经济;更注重城市扩容提质,开展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立足镇街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推动镇街差异化发展;抓好省级典型村选树培育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化州正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一个生机勃发的新化州正跃然于“百千万工程”实景图上。
【奋进者说】
化州市委书记邓泽友:
以促进派实干家作风 推动县域振兴加速跑
南方日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化州将如何做好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等重点工作?
邓泽友: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促进派实干家作风,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一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推进杨梅园区和官桥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强化对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招商;加快完善集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康养游学于一体的化橘红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顺德对口帮扶优势,力争招引并落地3个“五亿”以上和5个“一亿”以上项目。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抓好罗江新区建设,同时做活做优老城区。三是加快宜居宜业美丽镇村建设。推动杨梅墟建设航空小镇点上出彩、“丽岗—石湾—新安—化州农垦”“十里橘香产业带”线上成景、“合江—平定”打造化北区域发展共同体面上结果。
南方日报:化橘红产业是化州的拳头产业,怎样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邓泽友:我们正谋划推进化橘产业“1121”发展战略。即:加快建设化橘红标准交易仓储平台“一个平台”,精心打造一条“十里橘香示范带”,规划建设化橘红文化“两个主题公园”,着力打造现代活力的“一个产业集群”,构建覆盖“种质保护—规范种植—精深加工—多元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同时,多措并举串联中国化橘红博览馆、化橘红文化创意街和尖岗岭千亩花海,打造集标准种植、加工、展销、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让“中国化橘红之乡”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向世界递出一张“健康中国”的金色名片。
南方日报: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上,化州有哪些经验?
邓泽友:一是打造核心载体。坚持以罗江新区规划建设为引擎,串联带动河西老城、城东片区同步发展,辐射带动全市镇村建设,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二是打造增长引擎。全链发展“五棵树一桌菜一条鱼”,大力培育乡村“微工厂”。三是打造优质环境。陆续出台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城镇建设日趋完善,宜居品质在建管并举中提质焕新。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陈杨官 杨礼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