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江职就业宣讲会号召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

南方+

“如果你想要拥有出彩的人生,那么一定不要忽视在基层的工作经验和资源积累。虽然基层工作岗位可能看起来平凡甚至不起眼,但它能为你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4月29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践归来话成长宣讲活动暨“出彩人生就在基层”就业领航示范宣讲会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讲。活动以“基层舞台的多元绽放”为主题,通过校友经验分享、政策解读、互动问答等形式,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认识基层、投身基层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与人才强省建设。

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百千万工程”实践归来话成长宣讲活动暨“出彩人生就在基层”就业领航示范宣讲会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百千万工程”实践归来话成长宣讲活动暨“出彩人生就在基层”就业领航示范宣讲会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扎根基层:从校园到田野的青春实践

“从派出所行政岗到银行支行行长,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基层的历练。”2010级文秘专业校友柯婷结合自身跨界经历,鼓励学子在基层岗位上锤炼综合能力。作为服务企业一线的金融机构负责人,柯婷表示,在基层投身参与“百千万工程”,不仅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个人成长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她建议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基层建设,逐步积累经验,为个人梦想实现增强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邀请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江门职院校友分享了他们在基层一线的奋斗故事。

活动邀请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江门职院校友分享了他们在基层一线的奋斗故事。

宣讲会上,除了柯婷,还有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江门职院校友分享了他们在基层一线的奋斗故事,如2005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友陈景励,深耕绿色建材行业十余年,带领企业研发环保产品并推动“绿色建材进乡村”项目,为粤西30余个乡镇提供低成本建材;2016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郭浩贤,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云南鲁甸参与脱贫攻坚,帮助3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

活动设置了两场圆桌论坛,邀请校友围绕“青年基层就业的多元路径”和“基层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展开探讨。

活动设置了两场圆桌论坛,邀请校友围绕“青年基层就业的多元路径”和“基层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展开探讨。

活动还设置了两场圆桌论坛,邀请校友围绕“青年基层就业的多元路径”和“基层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展开深度探讨。“基层工作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跨专业就业需要哪些准备?”,从职业选择、跨界转型到基层创新,学子们踊跃提问,校友们以亲身经历一一答疑解惑,为学子们树立青春榜样。

“在师兄师姐们的口中,我认识到基层是练好本领的大舞台。在基层,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基层问题的过程非常重要。”江门职院大二学生钟永栩分享表示,他计划毕业后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作贡献。

政策赋能:校企联动拓宽就业渠道

政策是地图,岗位是导航,为拓宽青年学子的就业渠道,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江门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开平市委改革办的负责人到场宣讲相关就业政策——解读了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及江门市基层岗位需求,为企业与学生搭建对接平台,解锁学子到基层就业的“隐藏福利”和“通关秘籍”。

“高职院校学子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精操作、懂工艺、会创新’的实战派。基层,正是检验我们技能的‘试金石’,是展现职教价值的‘主战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唐灏说,“当前,国家每一个领域都迫切需要‘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据了解,为助力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江门职院搭建了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体系——搭建校企共育平台,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进企业突击队,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同学们在毕业前就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建立乡创实践基地,与益农控股合作建立广东益农服务社-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依托在乡镇设立“益农信息社”,组织师生团队参与电商助农、非遗活化,用专业技能解决基层实际需求;实现就业创业闭环,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岗位推荐—创业辅导—跟踪服务”全流程支持,让学生“选择基层有底气,扎根基层有保障”。

将基层就业作为就业育人工作的战略支点,江门职院还持续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抢抓秋招招聘关键期,积极宣传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组织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乡村振兴”“社区党建专员”等基层就业项目。

“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更是建功立业的舞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谢进伟向青年学子发出倡议:一要校准“向下扎根”的价值坐标,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二要锤炼“向上生长”的过硬本领,在基层治理、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等领域成为“新质青年”;三要永葆“向阳而行”的奋斗姿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服务基层发展。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黄烨倩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