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百行动”启动以来,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组团结对帮扶,成为五华县奋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力量。去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雷航奔赴五华,接替驻县服务队队长一职。
“医院也需要救治。”经过走访调研,雷航意识到,当地部分县域公立医院面临经营不善、人才流失、专科不强等窘境。而发挥医科类高校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五华所需”与“南医所能”,成为破解医院生存难题的关键。
近一年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五华县6所公立医院开展合作共建,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以院包科”模式助推五华县人民医院等打造优势专科;加强校医、村医、心理医生指导,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疗管理业务骨干,多措并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此外,落地五华南药、菩米等产学研融合项目,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助推“双百行动”扩面提质。
强龙头
“以院包科”打造特色专科
“经营情况不容乐观。”雷航走马上任后,便马不停蹄开展调研。由于缺乏医疗人才、技术,县域公立医院大多学科特色不突出,仅靠设备、基建方面的帮扶远远不足以改变现状。
为更好发挥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富矿”的优势,在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工作队主动遴选重点学科,通过“以院包科”的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帮扶受援医院的科室,鼓励各家公立医院建强特色专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以此带动县域医院整体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以骨科见长,骨科研究已细分为9个亚专科。自去年底被委派至五华县人民医院挂任第一书记以来,雷航便决定将骨科打造成为县人民医院的龙头学科。“随着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五华县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老年人数就超过19万,关节、脊柱等方面的患者群体较大。”雷航介绍,为此,南医三院调派骨科医师常驻县人民医院,还邀请全国著名骨科专家金大地等定期坐诊。
工作队多举措打造骨科成为五华县人民医院的龙头学科。图为科室座谈。受访者供图
此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还集中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帮扶消化内科;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则重点扶持肿瘤科。雷航解释,对于普通人来说,肿瘤往往被视为绝症,患者通常会前往高一级医院寻求治疗。然而,中心城市治疗成本较高,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或做完手术后,多选择回到居住地进行后续治疗。“县人民医院要想办法兜住回流病人,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县还被誉为“足球之乡”。由于高强度的训练与激烈的赛事对抗,球员在运动过程中,损伤时有发生。雷航透露,基于此,南方医科大学将联合广州体育学院,充分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运动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助推竞技水平持续提升。
“今年医院的目标是年底实现收支平衡。”雷航表示,一方面,要将县人民医院骨科打造成为梅州区域的龙头学科,增加收治量、手术量,力促营收走在前列。另一方面,推动消化科、肿瘤科3年内获评市级重点学科,以此带动其他科室提质增效。
优管理
“医共体”吸引患者基层就诊
医共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一家牵头医院与若干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共同体,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管理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技术、规范医疗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患者在基层就诊。
按照医共体建设要求,五华县人民医院遴选业务骨干下沉至14个乡镇卫生院,各乡镇亦派遣医生到该院各个科室轮训。在村一级,南方医科大学依托“村医课堂”,对全县卫生站逾千名村医进行培训,推广适宜技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基层医师医疗水平、技术能力,从而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建立。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超出其服务能力的患者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康复治疗。这样一来,乡镇群众看小毛病的跑腿次数大大减少。”雷航介绍,截至目前,14项省级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已被推广至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还深入乡镇、社区、机关、学校开展义诊和健康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健康意识。
因经营欠佳,五华县人民医院曾一度面临人才流失乃至医药、耗材断供等窘况。为改变这一局面,南方医科大学将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带到五华,严格按照省级三甲医院要求,规范医保管理、药物使用、病历书写等,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我们通过调整用药结构,压缩非治疗性、营养性、辅助性用药比例,确保治疗性用药和耗材的供应,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药品支出。”雷航说。
此外,五华县人民医院还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减少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并出台医院绩效二次分配方案,多措并举提升科室收治病人的积极性。“门诊是医院与患者接触的第一窗口,加强门诊力量是留住病人的重要手段。”雷航提到,过去,五华县人民医院的住院和门诊相对独立,住院部医师主要负责住院患者的日常诊疗工作,如查房、制定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如今,全院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均出门诊,以此缩短患者候诊时间,让患者及时得到治疗。
育人才
辅导校医搭建“心灵避风港”
在水寨中学教学楼二楼,有一间由南方医科大学精心搭建的“心灵避风港”。走进这间沙盘室,9张沙盘桌整齐排列,靠墙的柜子里摆满着动物、植物、建筑等各类道具。在沙盘活动中,一般6名学生为一组,每组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活动主题。随后,每名学生自由地在沙箱内摆放道具,协力搭建诸如“沙滩派对”“梵高之梦”“侏罗纪世纪”等主题场景。完成创作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通过相互询问、认真倾听,理解作品本身,探索彼此内心世界。
在水寨中学教学楼二楼,有一间由南方医科大学搭建的“心灵避风港”。受访者供图
“很多时候,个体难以用语言精准地表达内心感受。学生通过操作沙具、构建场景,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无声地传达出来。这种方式有效弥补语言表达的局限。”水寨中学心理专职教师吴浩伦认为,玩沙盘游戏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还能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沟通。
五华县内有学校460余所,其中不少为寄宿制学校。南方医科大学利用医科类高校优质资源,在五华县内广泛开展专职、兼职心理老师专业技能培训。曾满玲是水寨中学一名心理专职教师,参加南方医科大学脱产培训后,深感受益良多。“心理老师具有心理学背景,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后,能够更加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症状。譬如,重度失眠、焦虑患者往往需要药物进行干预。必要时,会将这类学生转诊至南方医科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确保他们得到专业治疗。”曾满玲说。
工作队进驻之初,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属的心理健康中心便深入县内学校开展心理测评工作。“AI技术能够识别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情绪波动,发现精神疾病的苗头,以便教师及时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雷航提到,南方医科大学今年联合县教育局启动“县域学校师生心理监测—干预—治疗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问题分层分类干预,建立专业治疗转介机制,推动县域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为学校卫生健康管理的重要力量,校医肩负日常健康检查、疾病防控、急救服务等任务。“我们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由体育老师、班主任承担校医工作,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和专业培训,他们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等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雷航表示,针对校医队伍人员配置不足、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定期开展校医专项培训。
经过系统培训,参训校医均通过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实操认证,全面掌握急救技能;识别常见病症以及心理问题的能力亦得到提高,能为学生提供初步健康筛查建议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此外,今年通过发动爱心企业捐资,水寨中学等学校的校医室焕然一新。雷航提到:“以前一间小办公室就是校医室,现在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分区,设有候诊室、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医生值班室,还配备基本药物以及除颤器等。”
展望未来,雷航表示,将加快心理健康监测点、校医室建设步伐;定期开展复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持续提升校医、心理医生队伍专业水平,为师生健康提供坚实“医”靠。
深融合
产学研项目助力产业振兴
牛大力,别名大力牛、甜大力牛,据称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等功效,营养价值与医疗保健价值较高,素有“南方人参”之美誉。两广地区,牛大力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植物而备受青睐,当地人常将其作为药膳、药酒、茶饮或煲汤的原料。五华县龙村镇南口村、转水镇益塘村是牛大力的道地产区。然而,当地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要么晒干后作为成品售卖,要么制作成饮片、酿制酒等。
牛大力富含多种化学成分,涵盖多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等。研究表明,很多多糖具有储存能量、免疫调节、抗氧化以及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由于过去对牛大力多糖的研究极为匮乏,导致其健康效益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极大制约牛大力的精深加工进程,也限制牛大力相关药物或保健品的开发。
提高牛大力附加值,深加工是必经之路。雷航介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学院专家曾牵头研制三九胃泰、正天丸等中药新药。基于此,工作队引荐中医药学院刘强教授团队参与牛大力产业发展研究,对五华本地的南药种植企业进行专业指导;打造牛大力科技小院,开发多糖抗疲劳、抗肥胖和抗抑郁等功能食品。
在牛大力向深加工迈进的同时,五华另一种特色农产品——菩米,亦进入工作队的视野。菩米,为稻谷清理后,经浸泡、汽蒸、干燥等等水热处理,再经砻谷、碾米等工序所得的特种米。普通大米则是将稻谷经过收割、晾晒、脱壳、碾磨等工序直接加工而成,没有熟制这一环节。在工作队推动下,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菩米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比较菩米、精白米营养,筛选更优的品种和生产方法,并对菩米在调节血脂等方面的功效展开评价,为菩米产业的开发提供思路。
“实验证明,与精白米相比,菩米中存在多种可调节血脂的植物活性成分,提示可能具有血脂调节能力。”雷航介绍,今年,将继续提升产学研融合能力,探索中草药的种植、研发、生产新路径,全力推进五华南药、菩米研究项目,开发牛大力运动饮品,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以产业振兴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升级。
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借助现代康复技术,融合中医传统疗法,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治疗。受访者供图
■聚焦
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开科
“家门口”享受康复治疗
“我是上午肩膀打针的病号,见效很快,现在可否去公园练单杠或引体?”来自南医三院,挂任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的李海红上午为患者魏某进行治疗后,当天下午便接到该病患的咨询讯息。
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患有肌骨疾病、神经疾病等各类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疼痛康复、心肺康复、重症康复、女性康复等多样化服务。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16日,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正式开科。不到一个星期,科室已接诊逾百名患者。科室引入肌骨超声影像设备,能够实时观察病变,精准评估颈椎腰腿疼、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等,患者经注射治疗后见效快,不由为康复科点赞。五华县老年人口多,与之相应,颈肩腰腿痛、偏瘫、截瘫以及失能患者群体数量较大。此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饱受睡眠不足、消化不良、易感疲乏等问题困扰。
“过去,五华县只有中医院提供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康复技术。遇到肩颈损伤、骨折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由于当地缺乏相应康复治疗技术,大多医生只能建议病人前往广州就医。”李海红介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团队进驻后,积极与五华县人民医院行政部门、设备科、医务科、人事科、医保科等多个科室沟通协调,通过前期调研,根据学科发展需求,申请配置康复相关设备和人员团队。同时,李海红还带领团队前往南医三院康复科,开展沉浸式参观学习交流活动,汲取科室工作经验,为重新组建康复医学科做好充分准备。目前,五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共有医技护人员12名,其中医生7人。科室秉持“中西医结合康复、精准康复、再生康复”的理念,为患有肌骨疾病、神经疾病等各类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疼痛康复、心肺康复、重症康复、女性康复等多样化服务。“我们借助现代康复技术,融合中医传统疗法,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治疗,重获健康。”李海红说。下一步团队的帮扶工作计划就是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科室将不定期邀请南方医科大学专家对本地医技人员进行指导,“即使是55岁的老医师,学习热情也非常高涨。”李海红说,现在团队已经派遣康复治疗师驻扎临床科室,参与临床查房,通过康复专科医生会诊,与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专业化、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希望在全院各临床科室全面推进临床康复一体化,实现临床治疗、康复治疗无缝衔接,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医疗负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南方日报·五华视窗》4月30日02版
来源 南方日报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周扬 曾文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