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与微短剧席卷时代的浪潮中,东莞竖店短剧基地如同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红利与产业生态,正悄然改写中国影视创作的版图。
这座以“竖”为名的基地,不仅是横店模式的创新延伸,更凭借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与多维度的文化赋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影视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竖店基地以“快”为核心竞争力,构建了8000平方米的集约化拍摄空间,涵盖上百个风格迥异的场景——从总裁办公室到市井街头,从医院到公园,剧组无需辗转多地即可实现“一键换景”。
这种高度模块化的设计,极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与时间门槛。
有导演曾感叹:“以往全国取景的奔波,如今在竖店一站解决。”这种效率革新,正是微短剧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支撑。
东莞作为“中国潮玩之都”,拥有超4000家玩具企业,潮玩年产值近200亿元,全球1/4的动漫衍生品在此生产。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落实“文化+”战略,将竖店基地等纳入城市文化升级的谋篇布局。
通过税收优惠、场地补贴及产学研合作等政策赋能,吸引影视企业聚集,并推动文旅融合试验,将短剧拍摄场景转化为文旅体验空间。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使东莞从“世界工厂”逐步蜕变为“文创枢纽”,达成一座城市的“破圈”使命。
试想一下,参考国潮IP《山海经》系列玩具与短剧内容的联动,竖店基地可否借力东莞产业基础,微短剧注入本土文化基因,推动“潮玩+影视”的跨界融合?此外,东莞千年莞香产业正通过“文化+电商”模式,将传统香道与现代传播结合,形成“文化+”的复合产业链条,借助基地直播资源,是否也可大有作为?
产业协同,文化共振。
未来,如何实现竖店基地的差异化竞争力?笔者认为,要从“流量狂欢”到“品质深耕”,首先是内容精品化:破解同质化困局。当前微短剧市场虽规模庞大,但同质化、低俗化问题凸显。竖店基地的突围之道,在于引导创作者深耕本土文化,孵化更多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热度的作品。
其次是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生态。
基地可探索“影视+文旅+科技”的融合路径,例如联动周边风景区开发实景剧本杀,将拍摄场景转化为游客互动空间;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莞香采制等非遗技艺,构建“可观看、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业链。这种“小而美”的目的地经济模式,或将成为大湾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极。
同时,加强技术赋能:实现AI与短剧的“化学反应”。
竖店基地若能将AI技术融入制作全流程——从数据分析预测爆款题材,到虚拟建模降低场景搭建成本,或可率先构建“智能短剧工厂”,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其势已成,其兴可期。东莞竖店短剧基地的崛起,不仅是影视产业的局部创新,更是一场“制造之城”向“文化之城”转型的缩影,亦面临从“流量至上”到“价值引领”的挑战。
未来,若能在内容深度、技术应用与生态融合上持续突破,竖店或将成为中国微短剧产业的“品质高地”,乃至全球影视工业的创新样本。正如基地创始人欧阳杰所言:“微短剧不能只是爽剧,我们要讲出独特的故事,让文化真正‘出圈’。”
撰文:南方+记者 朱晋
统筹:欧雅琴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