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授予王育忠等354人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其中,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阳春新钢铁”)连铸工、首席技师郭春光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南粤工匠,用三十余载岁月在火红炼钢炉旁谱写人生传奇、刷新全国纪录,为重大工程锻造“钢筋铁骨”。
从事钢铁行业以来,郭春光一直致力于连铸机改造,逐步提升连铸拉速,并不断刷新全国纪录,达到了5.73米/分钟的新高度,为企业改善工艺、提升效率作出了贡献。
近日,笔者走进炼钢厂区看到,机械轰鸣声中,郭春光正手持图纸指导徒弟关于新建LF炉上料系统相关知识。安排好工作后,郭春光便戴上安全帽深入厂区工作。炼钢厂内炙热难耐,郭春光却似乎习以为常。作为企业连铸技术领军人,他的工作日常总在技术研讨与产线巡查间切换。安全帽下那张被钢水映红的面庞,镌刻着三十余年与连铸设备较劲的印记。
“‘连铸’,顾名思义就是连续不断地将钢液凝固成铸坯,它是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的工艺。连铸机是把高温的液态钢水,通过结晶器快速冷却,形成特定规格尺寸钢坯的综合性设备。”向笔者讲解连铸工艺时,郭春光侃侃而谈,“拉速是衡量连铸机生产效率的重要参数,拉速越高,表示每单位时间内拉出的钢坯越多。”
郭春光自2009年调任阳春新钢铁后,负责建设连铸车间。连铸车间负责将液态的钢水生产成固态的钢坯,是钢铁生产线的中间环节。当时,车间里小方坯连铸机的拉速只有每分钟2米,效率过低,既难以承受上游钢水的“投喂”,又难以满足下游工序的需求,成了生产线的瓶颈。
为了克服短板,十余年来,郭春光尝试了各种方法提高连铸机的拉速,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将眼光打开,与国内大型钢铁公司和研究所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从2米、3米,到3.5米、4米……在阳春新钢铁,连铸技术的新纪录不断诞生。2019年7月,郭春光又成功将连铸机拉速提升至每分钟5米,创造了当时小方坯连铸拉速全国第一的成绩。
在郭春光带领下,历时15个月、完成多个项目改造和优化后,2020年,阳春新钢铁连铸机实现了每分钟5.73米的超高拉速,打破了此前自身保持的全国纪录,实现历史性突破。
技术的进步,也让企业钢铁产品质量更优,甚至为国家重大项目锻造“钢筋铁骨”。去年6月30日,被誉为“世纪工程”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在这个历时7年、“史上最难”跨海集群项目中,阳春新钢铁累计供应“湘钢牌”高强钢筋约20.15万吨,以优越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赢得了项目建设方的高度认可。其中,也有郭春光的一份努力。
目前,阳春新钢铁的高拉速技术是同类行业标杆。“在连铸工艺的探索之路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接力前行。”在郭春光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连铸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之中,为国产连铸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传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企业技术骨干,郭春光坚持“项目育人”新人培养机制。通过带领团队成员参与设备改造实践、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验,郭春光助推年轻工程师迅速掌握技术要诀、提升创造性思维。
“郭春光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师父,在工作中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连铸新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技术能手。同时,他也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技术理论与经验传授给我们,鼓励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都很愿意向他学习。”阳春新钢铁炼钢厂生产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孙坤说。
从普通技工到行业标杆,郭春光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面对未来,他说:“技术革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持续领跑。”在钢花飞溅的车间里,这位钢铁匠人正带领团队向着更高目标进发,努力为“中国制造”锻造更坚实的脊梁。
撰文:罗天 巫雅柠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