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顺德造“人”记

南方+

今年5月,美的人形机器人将进入荆州洗衣机工厂“打螺丝”;

4月16日,海创科技机器人智造城项目在北滘镇奠基;

3月27日,国药检测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签约落户伦教;

2月21日,顺控·智远科技园封顶,已吸引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人才进驻,涵盖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

今年一开年,顺德机器人产业几乎是一月传来一个重磅新消息。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又一个新时代,珠三角制造业迎来一场无声却剧烈的革命。曾以“家电王国”“家具重镇”闻名遐迩的顺德,在人口红利消退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转型之路:以工业机器人重塑制造基因。

顺德这场惊艳的产业蝶变,其经验与抉择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顺德城市鸟瞰图。顺宣供图

顺德城市鸟瞰图。顺宣供图

转型倒逼下的“机器人觉醒”

顺德的转型是被“逼”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凭借“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市辖区。

然而,2010年后,整个珠三角开始出现“招工难”“用工贵”问题,顺德作为制造业强区,首当其冲地遇到了这些难题。为破局,2015年《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落地,顺德率先启动“机器代人”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市场已有动作。截至2015年,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和日本川崎重工,这四家被称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巨头”的公司,纷纷盯上了顺德“机器代人”这块蛋糕。先后通过牵手本土企业、合资、独资等方式加入了对顺德市场的逐鹿,并以顺德为圆心向整个珠三角乃至中国辐射。

生产线上“劳动”的机器臂。戴嘉信 摄

生产线上“劳动”的机器臂。戴嘉信 摄

顺德本土也崛起了一批以集成应用为主的机器人企业。从2013年开始,不锈钢、五金等行业转型的利迅达、嘉腾等顺德企业试水机器人领域。到2015年,这些大多成立仅两三年时间的本土机器人企业,有不少已经在个别应用领域达到技术领先的地位。

彼时任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的李刚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机器人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美的、碧桂园等龙头企业也坐不住了。2017年美的斥资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2018年碧桂园投入百亿建设博智林机器人谷。龙头企业的入局,为顺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能。

如今,全国每20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来自顺德。不断涌现的机器人企业的背后,是顺德制造业对效率与质量的极致追求,更是生存压力倒逼出的战略觉醒:当机器换人从备选项变成必答题,顺德的抉择只有一个,要么主动进化,要么被淘汰出局。

赛道为何锁定工业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发展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顺德却仍然坚定押注工业赛道,让不少人困惑不已。

事实上,答案藏在三组密码中。

第一组密码是产业需求。顺德清楚地看到,从顺德到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产业发展特点来看,工业机器人需求仍是刚需。简单来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凸显,市场对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激增。

另外,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让智能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广阔的应用场景下,继续坚定选择工业机器人赛道无可厚非。

顺德锁定工业机器人赛道。顺宣供图

顺德锁定工业机器人赛道。顺宣供图

第二组密码是成本倒逼机制。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年均增长12%。一位应用了工业机器人的顺德企业家给笔者算了一笔账:1台焊接机器人可替代3名工人,三年节省成本超30万元。从成本上考虑,能省则省的中国老板们必定会继续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的投入。

第三组密码是制造根基优势。数据显示,目前顺德已有超过300家规模以上企业应用机器人,截至2022年,纳入顺德机器人产业集群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集群企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36.6%。

此外,库卡、发那科、ABB、安川、川崎这世界机器人排名前五的行业巨头已经深深嵌入顺德机器人高端产业链,而本土的隆深、嘉腾、科凯达、智源机器人、利迅达等也都成长为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

以上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全国乃至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有这如此坚实的基础,另起炉灶并不划算。

当然这种聚焦并非盲目排他。当深圳热衷服务机器人研发、上海布局工业软件时,顺德错位选择以“垂直深耕”构建独特竞争力是“正解”。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顺德正在通过海量应用场景反哺技术迭代,依托本土产业链降低整机成本,最终形成“场景驱动研发、制造反哺生态”的闭环。

跨越“三重门”的进化方程式

尽管成绩斐然,顺德机器人产业仍需清醒意识到隐忧:目前,机器人虽然需求很大,但实际项目利润低,低价竞争太激烈。很多企业看似订单量上升了,但利润下滑;另一方面,交付周期长也会影响回款,给企业日常经营带来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具身智能”这一技术领域顺德落后了。从最初的系统集成,扩展到本体制造,再深入到减速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近年来顺德机器人的产业虽然快速发展,但具身智能这一核心技术上,除了美的,顺德仍没有企业可以拍胸脯说走在行业前端。

有行业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快,具身智能技术的开发越来越重要。但从顺德整体来看,仍然落后,再继续下去,顺德机器人产业或许将沦为机器人‘代工厂’。”

顺德工业机器人产业如何提质?戴嘉信 摄

顺德工业机器人产业如何提质?戴嘉信 摄

面临着这些问题,要冲出重围,顺德企业要冲破“三重门”

首先是筑牢“根技术”护城河。核心技术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点,只有将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拥有定价权。围绕具身智能,单一的企业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许相关部门可以牵头成立机器人共性技术研究院,联合优势平台及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帮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

其次是创新土壤。顺德需要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可以用库卡为龙头建设智造走廊,联动深圳科创资源共建广佛机器人产业带。这一布局让顺德既能承接深圳的算法优势,又能嫁接自身的工程经验,形成独特的“全球技术+本地化生产”模式。在笔者看来,比引进库卡更重要的,是培育“类库卡”的创新土壤。

最后是模式之变。在购买机器人之外,可以率先推广租赁模式。试点“共享工厂”,中小企业可按小时租赁机器人及配套服务,破解“买不起、不会用”困局。与此同时,建立“机器人医院”,提供从故障诊断到系统升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从“采购设备”转向“购买生产力”。

“在顺德,每个螺丝钉都在思考如何被机器人替代。”这句戏谑之言,恰是这座城市最认真的宣言。当传统齿轮与AI芯片碰撞出智慧火花,顺德正用一场变革证明:制造业的终极浪漫,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让技术回归制造本质,用更精进的工艺、更人性化的服务,续写工业文明的崭新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刘嘉麟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