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平台,更是区域经济实力的竞技场。在第137届广交会上,汕尾既展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锐意进取,又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更借助常客企业的持续创新和招商推介精准发力,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开放与创新共生的汕尾。
新势力崛起:细分赛道中的“隐形冠军”
本届广交会上,汕尾参展企业结构的焕新率达10%,首次亮相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焦点。
信利科技(汕尾)有限公司携自研专利电动牙刷登场,其从国内转向国际市场的尝试,折射出汕尾企业从“代工依赖”向“自主创新”的跃迁。
另一位“新朋友”——广东省船夫电子有限公司则以渔具这一小众品类惊艳亮相,其海洋系列和淡水钓黑科技产品瞄准了用户痛点。“整个场馆,渔具类企业仅我们一家,产品已经出口60多个国家。”该企业总经理叶汉强说。这背后,是汕尾对“小而精”战略的深刻理解——在细分领域深耕,以技术壁垒构建核心竞争力。
汕尾市商务局的“一对一挂点服务”和动态监测机制,为这些新势力提供了坚实后盾。从专利保护到国际市场预警,从金融支持到政策引导,政府角色的转变恰如其分: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而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这种“精准滴灌”式服务,让汕尾企业敢于在红海中开辟蓝海,也印证了一个区域经济规律——在全球化分工中,“专精特新”才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老字号迎新生:文化IP的国际化叙事
当大安蒜的辛辣与宝楼姜的醇厚飘香广交会展馆,汕尾老字号的参展已超越商品交易层面,升华为一场文化输出。雅泰隆的港式点心、老德头的海产品,通过试吃体验和故事讲述,将汕尾的海洋文化、饮食传统具象化,向世界展示了汕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食魅力。
“我的家乡也有大海,我特别爱吃虾。老德头的海虾味道很美味,雅泰隆的虾饺也很美味,我会把这些介绍给朋友们,期待未来能和这些企业合作,把产品带回我的国家。”俄罗斯采购商索菲亚的“味觉共鸣”,恰恰说明老字号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地域文化认同。
近年来,汕尾大力推动老字号创新。一方面通过《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构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借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产业链升级。陆丰市放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映赞在与美国客商的交谈中,还意外获得了一条新思路——将黑蒜磨成粉,作为咖啡的调味料加入饮品中。这既是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表达,也是全球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守正创新”的平衡术,让老字号摆脱了“博物馆展品”的标签,转而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数据显示,仅汕尾市珩品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斩获460万元意向订单,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逻辑可以共生共荣。
老招牌焕发新动能: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五金配件产业作为汕尾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广交会上展现了惊人的进化能力。陆丰市瀛达家具配件有限公司连续17年参展,从最初的单一配件供应商,发展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展品数量年增11%、专利产品超30种的成绩单,揭示了传统制造业的突围路径——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在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这种进化的背后是产业集群效应的释放。甲子镇作为“五金塑料家具配件专业镇”,聚集10万从业人员,形成了从模具开发到生产制造的完整生态。当单个企业的微创新汇聚成产业级的质变,“汕尾制造”便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正如参展企业所言:“老客户要留住,新市场要开拓。”这种“存量与增量并重”的策略,正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保持韧性的关键。
以会招商:从“产品出海”到“城市出海”
“奔向海陆丰,人生更成功!”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嘹亮的号角,吹响了汕尾向世界敞开怀抱、寻求合作共赢的激昂旋律。广交会期间,汕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及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链专场招商推介会在汕尾创新岛(广州)举行,将战略视野从商品贸易提升至城市品牌营销。
汕尾市副市长周小壮用三组数据、三个变化、三项定位,勾勒出汕尾的立体画像:GDP增速领跑、人口逆势回流、企业数量激增,印证经济活力;城乡风貌革新、交通网络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展现发展底气;绿色能源基地、新能源汽车城、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剑指未来增长极。
这种“以会为媒”的策略极具前瞻性。当小漠国际物流港实现5万辆汽车滚装出口,当深汕合作拓展区承接“新三样”产业转移,汕尾已跳出单一的外贸思维,转向“贸易—投资—产业”的闭环构建。比亚迪在汕尾全域布局的案例表明,产业链招商远比订单招商更具可持续性。而“奔向海陆丰,人生更成功”的口号,实则是将城市作为最大IP进行全球化营销。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区域经济突围不能再依赖单点突破,而需打出政策、产业、文化、制度的组合拳。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既需要“隐形冠军”的技术攻坚,也需要老字号的文化叙事,更需要将自身置于国家战略与全球产业链中的精准定位。
汕尾在广交会打出的“组合拳”背后,是一场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实验。期待这一创新驱动、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开放融合的外贸生态系统,让更多“汕尾制造”走向世界!
采写:南方+记者 陈欣欣
摄影:南方+记者 汪旭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