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内,新生儿的啼哭划破寂静,却未带来预期中的喜悦。产妇黄女士在娩出胎儿后突发呛咳,随后心脏骤停了!
“不好,是羊水栓塞!”这是一种被称为“产科死神”的疾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且无法预测。
面对突发的危机,医护人员对产妇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凭借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与多学科高效协作,成功将这名产妇从“生死线”上拉回。
突发险情:分娩现场骤现“产科死神”
“咳咳……”3月28日晚,26岁的黄女士在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一声咳嗽让医护人员的心提到嗓子眼。
“有什么不舒服吗?”手术医生急忙询问黄女士,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一瞬间,黄女士心跳和呼吸停止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产科及麻醉手术室团队迅速识别为羊水栓塞——这一疾病发病率仅为1.9-7.7/10万,死亡率最高可达86%。
事发紧急,产科及麻醉手术室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迅速呼叫ECMO团队,启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急预案。
“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全力抢救患者生命!”院领导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作出指示。5分钟内,重症医学科(ICU)、产科、麻醉科、输血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综合介入科等多学科团队集结完毕,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ECMO上场:为生命按下“重启键”
羊水栓塞,一种罕见但极其凶险的产科急症,是指分娩过程中或产后短时间内,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过敏样反应、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黄女士在突发羊水栓塞后,伴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手术切口还未缝合,出血量已超过3400毫升。传统抢救手段已经难以应对。
危急时刻,重症医学科团队果断启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腹部切口尚未缝合、胸外按压仍在持续的艰难情况下,重症医学科和血管外科医生仅用14分钟就完成了血管通路建立,启动了体外循环支持,迅速将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5%以上。黄女士心脏成功复跳,散大的瞳孔回缩,为后续治疗争取了黄金窗口。
在ECMO支持下,抢救团队同步展开多线作战——
产科、妇科紧急实施子宫切除术,以最大限度控制出血;输血科快速调配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共计4500毫升进行输注;重症医学科团队精准调控抗凝与抗纤溶平衡,防止二次栓塞与出血;麻醉科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实施亚低温脑保护……
手术完成后,黄女士被迅速转入ICU病房。经过3天3夜的ECMO支持与重症监护,黄女士成功撤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羊水栓塞导致心跳骤停,救治分秒必争,ECMO是‘托底生命’的关键,但成功离不开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云浮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少武表示,“此次抢救中,在胸外按压、腹部切口尚未缝合、出血风险极大的困难情况下,从识别到ECMO上机仅用14分钟,充分体现了我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高效协作能力。”
产科医生:30多年来遇到的最凶险病情
在治疗的第五天,ICU探视窗外,这位妈妈拼尽全力带来的小宝宝正被家人抱着,每一个人都希望心灵的感应能让窗内的妈妈听到家人的呼唤。
4月7日,随着产妇病情稳定,呼吸机等生命支持设备也先后撤除。尽管她的神志尚未完全清醒,但已经可以自主睁眼和四肢轻微活动,标志着中枢神经功能的逐步恢复。
“羊水栓塞在临床中很少见,但一出现病情就会十分凶险。我在产科工作了3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情况。”云浮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梁茹英说,尽管这类疾病发病率低,但产科都会定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进行羊水栓塞抢救演练。
云浮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救治是ECMO技术与全院多学科合力作战的双重胜利。未来,医院将继续磨砺急危重症救治核心技术,深化多学科立体协作模式,推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危重孕产妇救治提供最优保障。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云医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