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20多年,七旬老人回家了!

广东民政头条
+订阅

“以前郊区的乡村现在完全变了样,没有救助站的帮忙,母亲怕是再也找不到家了。”黎先生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感慨地说道。

近日,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下称“市区分站”),一场跨越20多年的重逢,让在场人潸然泪下。73岁的老人李利美(化名)颤抖着喊出儿女的小名,一家人幸福相拥,接续中断多年的亲情。

至亲团聚,儿女紧握住母亲的手。

利用AI大模型分析老人口音

今年2月的一天凌晨,在广州市黄埔区某镇街头,一位言语混乱、无法自述的老人被发现。由于老人举止异常,公安部门将她护送到定点医院救治。

面对这位自称“无名无姓”的老人,市区分站寻亲小组即刻介入寻亲,很快发现老人无身份证件、无生物信息匹配、无法正常沟通,常规寻亲手段失效。

转机始于老人特殊的方言。老人凌乱的话语中,客家话方言特征明显,还夹杂着一点粤语口音。

寻亲小组决定采取“方言地域筛查”方案,找来熟悉客家话的工作人员,经过频繁接触和耐心问询,初步锁定老人的口音属于河源市紫金县蓝塘、好义等四镇特有的“紫金客家话西南路腔”。

汇总线索后,寻亲小组联动公安部门开展人脸识别和快速查询,反复筛查却没有发现相符结果。河源市救助站协助核查后,也查无此人。河源紫金县的疑似线索基本被排除。

客家话方向的线索暂无发现,那是不是该回过头来排查粤语方言区的可能性?寻亲小组复盘既有线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全省客粤混居地区展开智能分析,同时反复查阅老人被救助的资料记录。

工作人员发现,老人被发现的流浪地黄埔区某镇及周边增城、白云的邻近镇街,就是客粤方言混用地区,那老人会不会是附近区域走失的居民呢?寻亲小组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摸排,将排查范围缩小至黄埔、增城、白云三区交界区域。

多部门联动照亮寻亲归途

正当寻亲小组调整寻求方向时,一线保持接触和问询的工作人员也传来了好消息。老人在后续的问询中,说出了自己和丈夫的名字,以及家乡地址。

这条关键线索为寻亲注入新希望。寻亲小组兵分两路,技术比对组再次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查询,人工辨识组联动公安部门根据姓名和地址线索进行快速查询。

人工智能大模型查询结果显示,老人说的地址是一个历史地名,指向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结合历史行政区划变更以及此前客家话、粤语混用口音范围,寻亲小组推断老人的家很可能是现在的白云区太和、龙归、大源三个镇街辖内。

按照这一线索,寻亲小组马上联系属地民政部门开展联合寻亲,协调组织属地镇街对辖区内李、黎姓村落进行逐户排查。数小时后便传来好消息,太和镇某村确有一位失踪20余年的老人,身份信息与受助老人高度吻合。

次日,家属匆匆赶来。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女儿,脱口而出女儿小名的瞬间,让在场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原来,老人早年从曾经的增城某村、现在的黄埔区某地嫁到太和。最后一次离家流浪的地方,竟然是老人循着模糊记忆在寻找娘家的旧址。

“母亲年轻时因患病多次走失,但总能自己回家。谁料这次一走就是20多年,多亏了你们不放弃!”黎先生哽咽地说道。

老人成功寻亲的背后,是市区分站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寻亲返乡综合平台”建设的缩影。依托这一平台,公安部门科技比对提供技术支撑,民政部门“协同会办”形成区域合力,救助管理机构加强与受助人员沟通,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查询形成“人力+算力”互补。

多部门联动,照亮回家路。自去年6月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展开以来,该平台已累计帮助400余名特殊困难群众成功寻亲。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李利美在儿女的搀扶下,踏上归途。

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梁光楣 张萌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