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潮南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潮南区委常委、副区长李绪旭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
潮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点稳,有点实”“有点新,有点暖”。
有点稳,有点实
2024年,潮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55.08亿元,经济发展的多项任务综合考评连续两年位居各区县前列,履行教育职责、多个领域的考核获省、市“优秀”等次。
其中,实施产业链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282.3亿元,圣达安锦纶新材料、跃嘉纺织新材料实现现代产业项目“0”到“1”的突破,潮南内衣家居服产业集群获评“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意向进驻企业16家,400MWp渔光互补项目并网投产;“一平台八园区”,集聚入园企业485家,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47.85亿元,增长10.5%;汕头潮南产业园获批按属地独立成园运作,正高标准打造省级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139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6.1亿元。
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和投产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165.3亿元;获批新增券、国债及特别国债项目资金30.25亿元,为潮南历年之最,带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1.8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02.58亿元、增速稳居全市第一;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家居服专业采购基地开工建设,“前店后厂、产贸商一体、多业态叠加”的崭新图景呼之欲出;组织企业参加服博会、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签约金额约16.7亿元,参展规模创新高;农村电商实现网络零售额185亿元,排名全市第一;潮南作为汕头样本区参加全省营商环境考评位列粤东西北城市区县第一;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带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5%,排名全市第一。
一组组亮丽数据、一个个“第一”“前列”,透露出潮南产业未来发展潜力之强劲。基于自身的空间和生态等优势,再加上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的加持,潮南工业劈波斩浪,奋楫前行,一幕幕产业发展的场景令人难忘。
有点新,有点暖
报告提出,要探索建设潮南新兴产业片区,导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N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华润风电场改造升级、华远再生资源等项目落地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熟悉潮南产业发展的人不难发现,“低空经济”“生物制造”“人工智能+”“风电场”“再生资源”等都是近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新提的词汇。
制造业是潮南最坚硬的“脊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口腔用品和精品文具4个主导产业各具特色、集优成势。然而,在潮南,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培育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尤为迫切。
从发展角度看,勇于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潮南引领产业发展突围的必答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出的新思路让人感受到了潮南产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决心和魄力——围绕“五新一升级一保障”( 导入新产业、拓宽新投入、引导新入园、支持新研发、开辟新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补链升级,增强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重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潮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交出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全面促进就业创业”“推动教育均衡提质”“加快健康潮南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这些部署显示了潮南对民生领域的高度关切,是潮南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暖心之举。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