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厂养殖工船项目部生产基地内,一艘巍峨挺拔的巨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矗立在船台上,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挂网安装工作。“湾区伶仃”号由湛江湾实验室研发,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造,是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牧场等现代海洋产业,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湾区伶仃”号的研发、建造,标志着广东在向海图强、建设“蓝色粮仓”方面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海上巨型养殖航母
年产能可达5000吨
推进海陆空间综合利用,优化海洋渔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11月编制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提到,大力推广深远海装备型养殖。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2025年4月制定的《广东省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也提到,加快建设深远海抗风浪新型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
“湾区伶仃”号为深远海养殖而生。据介绍,“湾区伶仃”号是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总投资约2.6亿元,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设计寿命35年。
“湾区伶仃”号总长155.8米,宽44米,深24.25米,重量超万吨,设计吃水16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年产能可达3000—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堪称海上巨型养殖航母,其有助于打破广东省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装备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的困局,为打造“蓝色粮仓”添注动力。
四大核心优势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董事长梁凯斌表示,“湾区伶仃”号是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构建“渔工结合”与“渔游融合”创新模式,为打造海上“蓝色粮仓”迈出坚实一步。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在设计上具备四大核心优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其交付投产后将有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船体结构创新,提质降耗。“湾区伶仃”号设计了全球首个船型首尾与柱稳式框架钢结构船身融合构型,打造船舶和深远海钢制网箱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养殖航母”。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创造“准野生”生长环境,提升渔获品质的同时省却巨大换水能耗。结合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幅降低日常运营的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
自主航行游牧,避灾增效。“湾区伶仃”号配置电力推进系统,能够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殖周期,躲避自然灾害,提升经济效益。其续航里程可达2000海里,采用DP定位系统,确保船只在航行和锚泊时的安全、高效、精准,具备12级台风下自航能力。
全程智能养殖,提速保质。“湾区伶仃”号下水后,将在距离海岸线40多海里、水深40多米的无污染海域开展养殖,并通过智能机器人定期对附着在养殖网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可以实现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通过专利技术吸鱼泵收鱼,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对养殖鱼群进行科学喂养。陆地监控室以视频或图像方式,远程获取“湾区伶仃”号状态、鱼群信息、环境条件等数据,保证渔获品质,极大提升生产效率。
渔旅业态融合,多元发展。“湾区伶仃”号投产后,将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同时,其还具备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配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可联动海岛旅游,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