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日报评论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反复强调这项“战略性技术”要加快发展。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布局,再到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不断深入,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竞争愈发激烈。我国人工智能在政策支持、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正视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至关重要。这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进一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其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必将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算力已经成为与电力、水利同等重要的关键生产力,因此必须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
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政策支持至关重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重磅法规,再到率先在全球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我国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要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财政税收、政府采购、设施开放等政策,做好科技金融文章,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特别是面对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比如,在微观层面,“AI幻觉”困境亟待破解,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有待提升等;在宏观层面,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部不利影响持续加深。对此,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同时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广东正瞄准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目标,推动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全省上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为我国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作出更大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