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岭山启动“红色岭邑教联体”项目,推进红色教育“全域浸润”

南方+

4月28日上午,东莞市大岭山镇在镇图书馆举行“红色岭邑教联体”项目暨“行走岭邑”亲子研学实践手册发布启动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推动红色基因教育从“单点突破”向“全域浸润”升级。

建设“红色岭邑教联体”

打造区域新样板

作为东江纵队重要发源地,大岭山拥有百花洞战斗遗址、抗日根据地旧址等丰富红色资源。

本次启动的“红色岭邑教联体”项目依托诸多红色地标,联合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岭山图书馆等8家单位,构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活动共办”的教育共同体。

镇委委员叶淑帆以三个“红”字概括项目核心:以红色文化浸润校园,让革命遗址成为“活教材”;以红色纽带协同育人,健全家校社联动机制;以红色赓续奋楫笃行,将东纵精神与莞香文化、荔枝文化等本土特色结合,打造“可看、可学、可体验”的红色教育生态。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岭山是东莞红色教育重镇,期待项目打造区域红色思政教育的新样板、构建铸魂育人的新生态、书写教联体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发布“行走岭邑”手册

让红色教育走进生活

活动现场,大岭山还发布了《“行走岭邑”亲子研学实践手册》,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教育的实践空间和育人场域。

手册涵盖“红色岭邑”“绿美岭邑”“书香岭邑”“科技岭邑”四大板块,串联全镇7处红色地标、11处文化景点和6家科技企业。按照设计,“行走岭邑”将通过校内引导、校外实践、成果评价三大环节实施。学校教师开发跨学科红色校本课程,家长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亲子研学,提交探究成果,积累研修积分,最终参与校、镇级优秀实践评选。

“手册强调实践探究和亲身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他们争当‘岭邑’美好形象的推荐官,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黎丽云介绍。

据悉,大岭山已将“行走岭邑”亲子研学实践纳入十大民生实事,计划年内组织万组家庭走进红色地标,让烽火记忆“浸润童心”。

现场,大岭山镇第三小学、新风中学、大岭山中学及中心幼儿园集中展示了各自开发的红色主题校本课程,涵盖跨学科探究、主题演讲、影视赏析等多元学习方式。来自东江纵队纪念馆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讲述了“小小东纵讲解员”的成长故事。

延伸阅读

南方+:“红色岭邑教联体”这一形式有何独特之处?

大岭山镇教育管理中心:

其一是多方协同机制。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构建了一个以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相关部门为主体,资源为纽带,家校社有效协同的教育联合体。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一主体的局限,实现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

其二是红色资源整合。大岭山镇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岭邑教联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课程融合、研学探究、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深入校园、融入课堂、根植学生心中。

其三是创新教育模式。项目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培养,通过开展红色资源课程化、组建师生家长宣讲团、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以及建设红色教育数字平台等多种方式,创新红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四是全域育人生态。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项目将推动红色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场馆,形成了全域浸润的红色育人生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南方+记者 王颖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