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课堂走进南沙区铁英学校,用科创基因激活文化根脉

南方+

当北京大学的考古研究员们化身初中生的课题研究导师,这所学校将激活怎样的文化能量?

北大考古课堂走进南沙区铁英学校。

4月28日上午,《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中国广东创作体验基地成立暨广州市南沙区铁英学校“跃麟”考古社团授旗仪式在南沙区铁英学校报告厅举行。

活动现场,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王思渝作“探寻文化遗产密码”的主题讲座,同时他将在学校开启以“古井、村落与‘一带一路’建筑”为主题的横向课题研究,带领南沙区铁英学校学生及学校所在地十里方圆社区的学子们共同解锁大井村考古文博密码。

王思渝作“探寻文化遗产密码”的主题讲座。

王思渝作“探寻文化遗产密码”的主题讲座。

青春少年成考古“新苗”

讲座中,王思渝向南沙区铁英学校的学生们和十里方圆社区的居民代表科普了文化遗产的分类、管理方式等内容,鼓励大家一起做“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台下师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和做笔记。

王思渝研究团队将带领学校考古社成员开展以“古井、村落与‘一带一路’建筑”为主题的横向课题研究。

王思渝研究团队将带领学校考古社成员开展以“古井、村落与‘一带一路’建筑”为主题的横向课题研究。

据了解,王思渝研究团队将带领学校考古社成员开展为期一年的以“古井、村落与‘一带一路’建筑”为主题的横向课题研究,研究形式包括课程讲授、线下走访、采风、座谈、调查、摄影记录等,助力学校和社区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度融合,“未来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将以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同时我们也计划引入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加入到大井村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中。”

据学校考古社团指导老师金明丽介绍,社团目前已有20余人,每周三下午都会带领学生们开展考古实践课,曾带领学生们前往广州高岗遗址进行考古研学,“我们希望热爱考古和历史的学生们,能接触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学校考古社成员曾前往广州高岗遗址进行考古研学。

王思渝介绍,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自2008年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小学考古类社团以来,目前国内已有近200所中小学组建了考古、历史与文化遗产社团。

社团开展考古实践课。

社团开展考古实践课。

据悉,南沙区铁英学校将通过“校家社”共育体系,选派老师参加考古社联盟年会,也会选派优秀学生代表走进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验考古与科技相结合的魅力。

跨学科融合让文物“活起来”

活动现场,原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耀棠以“用中国力量打印中国传奇,用青春臂膀助力民心相通”为主题现场致辞,他强调:“南沙区铁英学校师生通过灵活应用3D打印与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各国文明元素,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也希望这能够成为各个学校间可复制的学习方式。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耀棠现场致辞。

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副秘书长、《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副主编郑毅骞也向学生们介绍了应用3D打印与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学实践案例。

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副秘书长、《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副主编郑毅骞进行分享交流。

全国中小学考古社联盟副秘书长、《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副主编郑毅骞进行分享交流。

看着老挝的“塔銮”、塔吉克斯坦的吉萨尔古城、大明宫花瓶、龙游宋代古塔等一个个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在3D建模和人工智能程序的“指引”下“打开”,现场的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未来学校将探索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新教学方式。

据悉,《文明的相望——3D打印一带一路》丛书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官网“中国文明网”推出的“一带一路”系列好书。

南沙区铁英学校总校长陈暾表示,未来学校的同学们将在中国科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以综合应用3D打印、人工智能技术立体生动地呈现中外文明为主线的多种科创活动,用科创元素共绘“美美与共”文明画卷。

南沙区铁英学校党支部书记梅杰提到,学校还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探索“人工智能+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的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将3D打印、人工智能等科创技术与人类文明相结合,用科创元素语言“绘制”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似、相近的人类文明,讲述南沙区铁英学校学生们心中“文明的相望”的时代新故事。

统筹:毕嘉琪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摄影:覃金彦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