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集体经济活力,电白35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成立强村公司

南方+

承接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机械租赁服务、销售特色农产品……今年,电白区多家强村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开拓多种经营业务,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电白区35条典型村成立了36家强村公司,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加快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近日,笔者走访电白多家强村公司,探究各村如何深化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创新,利用强村公司这一抓手,为乡村发展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盘活各类资源 

为村民就业增收牵线搭桥

去年9月,该村成立了电白奔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奔龙农业”),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新路径。

奔龙农业成立后,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工匠队伍,以公司为平台承接了村内道路硬底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绿美建设工程、撂荒地平整以及鸡舍改造等一系列小工程。参与到村内卫生清洁管理、保洁、排污工程和油漆业务中,吸引100多名当地村民参与。奔龙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帮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增收,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好评。

为了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奔龙农业采取了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公司通过租赁钩机,为村内建设项目提供设备支持,同时,还积极调动村内的货车资源,承接运输服务。这样一来,村里的货车司机也有了更多的拉货机会,实现了增收。自公司成立以来,营收已达到20万元。此外,奔龙农业还与中国联通公司合作,成立了通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宣传推介相关业务,并为村内提供安装网络服务,通过业务分成,为公司增加了收入,为后续公司的发展和村内公益项目的开展积累资金。

林头镇党委副书记陈广金介绍,近年来,槟榔村的槟榔公园周边夜市经济发展得十分火热。然而,由于场地较小且过于靠近路边,管理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林头镇计划通过奔龙农业,将夜市转移到村内某篮球场馆门前,并重新进行打造。同时,聘请村民参与夜市的运营和管理,引导商户集中摆摊,努力将槟榔村的夜市打造成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展望未来,槟榔村强村公司的运营方向将聚焦于发展多种经营业态。公司计划与种植户合作,开发阳光玫瑰、圣女果、草莓等水果采摘项目,拓展农家乐服务产业。此外,还将围绕村内的一河两岸,以美食和美景为主题,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在沙琅镇谭儒村,去年该村也开始探索强村公司的发展模式,成立了茂名市电白区丰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丰安实业”),通过整合村内闲置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及销售、乡村绿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业务。

近年来,丰安实业通过谭儒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整合村庄闲置土地,打造了水稻烘干中心、大米精细化加工中心、古法花生油加工中心、萝卜腌制菜加工中心,并通过精心谋划微工厂“建链”、打造四中心“延链”、发展电商经济“补链”、擦亮品牌和标准“强链”等“四链”措施,带动村集体增收43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超100个,间接带动就业300多人。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丰安实业通过线上开展电商培训班,推送宣传,线下发放宣传海报、农业技能小册子等方式对公司进行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并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丰安实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还联合谭儒种养合作社定期开展农村创业培训班,对工商手续、管理程序、股权架构、商业模式等课程进行免费培训,吸引村民回乡创业,成立家电、皮具、灯具等代加工工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100个,同时吸纳超50位外出务工妇女回乡发展农村电商。

借助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经济

在电白区观珠镇合利村,借助当地沉香产业全产业发展的优势,该村成立了电白区合之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合之利农业”)。公司自2024年5月7日成立以来,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当地沉香产业发展。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互联网销售、茶叶制品生产、中草药种植及农副产品销售等。公司管理人员由村委会干部交叉委任,员工多为返乡创业青年和留守妇女,采用合伙人模式降低成本,以强村公司为抓手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合利村作为观珠镇沉香产业的核心区域,拥有近7000亩沉香种植面积,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合之利农业依托当地丰富的沉香资源,开发了沉香茶、沉香精油等产品,并建设了60平方米的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间。此外,村集体投资230万元建设的1200平方米沉香原材料交易中心已吸引12家客商入驻,预计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

“我们村在试点推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村(社区)干部奖励待遇挂钩以来,积累了一定的企业运营经验,强村公司要发挥合利沉香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沉香产业。”合利村党支部书记、合利强村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谢培君表示,将积极推动沉香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同时大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金、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探索破解村级资源有限、承接业务受限等问题,让公司走上正轨、发挥效益。

近年来,在观珠镇党委和珠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合之利农业采用“党建引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沉香产品品牌化,推出了“核绿沉香”精油、“合之利”沉香茶等品牌产品,并探索撂荒地复耕复种等多元化经营。同时,公司成立“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借助电商直播拓展销售渠道。

视线转至麻岗镇坑内村,该村历来就有种植香芋的传统,目前种植面积达500多亩,这里产出的香芋个头大、粉糯香、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

为延长香芋产业链,去年12月,坑内村立足香芋产业规模优势,采取“政府+强村公司”的帮扶模式,建成坑内村香芋加工厂。据悉,该项目争取到帮扶资金75万元,并由该村强村公司——茂名市贤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建设了一栋二层327平方米的香芋加工厂,集加工、速冻、烘干、包装、冷库、展厅于一体。

“加工厂可助力提升香芋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坑内村党支部书记蔡建党说,该项目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未来将建成香芋种植、初加工、冷链仓储基地,助力当地做大做强香芋特色产业。

坑内村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来持续在特色产业发展、绿美生态建设等方面着重发力,积极创新“党支部+强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同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流转土地,促进农村资源有效配置,因地制宜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麻岗镇将以坑内村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在全镇各村推广成立强村公司。”麻岗镇党委书记谢景基表示,将积极探索推行产业带动、就业服务、工程承揽、资产经营等4种发展模式,坚持党建引领、规范组建监管、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扶持,助力强村公司“起好步”“走好路”。

深化资源融合 

探索发展农文旅经济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电白有强村公司开始尝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国企+村集体”“农村CEO+村集体”“政府+公司”等模式,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探索发展“生态+文旅”经济,以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在旦场镇红花坡村,海镇堡农旅区便有着强村公司朝向“生态+文旅”的探索实践。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旦场镇党委以“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实施“唤醒盘活沉睡资源”计划。通过历时两个月的全镇资源摸查,精准锁定了红花坡村330亩闲置低效虾塘。

为盘活这片土地,镇党委借力“6·30”活动,组建招商小队,历经6场招商推介会、200多次企业走访后,在红花坡村企业家李文斌的支持下,与广东恒源建设达成共识,约定以“三路并进”模式开发一个农文旅融合产业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1877万元,目前已投资约3000万元,旨在打造以海洋美食为主要特色,集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特色度假、休闲农业、教育拓展为一体的疍家文化田园综合体,成为茂名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和电白旅游新名片。

定下发展项目后,如何让村民参与进来?

旦场镇创新“固定租金+经营分红+就业保障”模式,推进“三变改革”,通过该村强村公司——茂名市电白区乡悦农业有限公司组织村民以土地入股海镇堡农旅区项目参与分红,促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3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强村公司聘用农村职业经理人,组织承揽海镇堡保洁安保、园林管护、餐饮运营等业务,带动1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促进共同富裕。在强村公司带动与海镇堡辐射下,2024年红花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7万元,预计今年可达100万元以上。

“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从中受益。”红花坡村支部书记、强村公司法人代表黄戴表示,强村公司将持续盘活村集体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围绕茂名海镇堡农旅区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本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公司还将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到强村公司建设中。

如今,园区内每晚都有音乐爱好者前来打卡,每周还有音乐篝火晚会,宛如永不落幕的乡村音乐会。自2024年10月试运营以来,海镇堡项目持续加大投入,新增露营天幕、游览观光车、自行车,引入夜市小摊,开放露营、野炊、团建等服务,玩法体验不断丰富。目前,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目前,海镇堡农旅区项目依托“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在园区内开设专供小摊,将旦场土特产引入售卖。电白区首场乡村音乐会在海镇堡农旅区上演期间,创下单日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纪录,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夜间消费增长315%。

旦场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旦场镇将持续引领各村勇于探索、创新强村公司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围绕产业发展这一核心,规范监督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将强村公司培育壮大。通过不断激发村级集体经济的内在活力与自我“造血”能力,开辟出一条符合实际、持续可行的发展道路,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与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撰文:苏斯铭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