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随着红绸揭幕,电白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座现代化建筑勾勒出“鳌鱼出海”的独特轮廓,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文博服务和支撑大型科教活动落地,成为承载城市记忆、赋能文化强区的重要载体。
电白区博物馆新馆揭幕仪式现场。
“五年多来逐字逐句修改策划方案,如今终于看到了成果。”从数百到数千平方米,电白区博物馆新馆展陈面积相较旧馆有了倍数级提升,让负责人钟东标笑容浮现。
“爷爷,你们生产的瓷器都摆出来了,真好看。”新馆一楼设电白瓷厂瓷器展,布展的时候,电白瓷厂一位老厂长带着自己的儿辈孙辈一大批人过来参观,讲起了瓷厂的老故事。
“一馆一中心”坐落于电白城区西湖湖心岛。周梁 摄
西湖的湖光中,电白区博物馆与茂名陈金章美术馆、电白区美术中心融为一体一并建设,并称“一馆一中心”,是当地重要民生工程和标志性文化建筑。其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层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让文化强市、文化强区有了新的火花。
从“旧馆”到“新篇”
湖心岛上立起文化新地标
穿过西湖拱桥,“一馆一中心”建筑群巍然矗立。主体建筑以“鳌鱼出海”为设计灵感,流线型屋顶如鱼鳍破水,与西湖碧波相映成趣,既隐喻电白临海而兴的地域特质,又赋予建筑灵动的文化意象。
这座总占地面积17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7平方米的四层建筑,相较位于东湖畔仅有400多平方米展厅的旧馆,新馆仅计算博物馆展览面积已扩大十倍以上,实现了从袖珍展馆到文化客厅的质变,有望大幅度改善市民群众的观展体验。
湖光映衬中,“一馆一中心”夜景如梦似幻。何伟 摄
“电白博物馆是粤西地区县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国家三级博物馆。”钟东标介绍,电白区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2020年获中国博物馆协会授牌国家三级博物馆。新馆一至三层为公共展陈区域,四楼设库房与办公区,形成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一楼有电白瓷厂瓷器展,用两百余件精美瓷器重溯电白陶瓷历史,还设临时展厅用于引入多元主题展。二楼布置电白历史文化陈列,以文物、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形式展现电白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三楼推出冼夫人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物展品及数字化技术,讲述冼夫人传奇一生。
博物馆二楼一角陈列电白知名人物展板。邓建青 摄
“陈列布展是一种空间艺术,设计得好能够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的力量。”钟东标说,新馆策划期间,他们去了外地100多个博物馆参观学习,邀请文博专家指导形式设计、展品征集、布展等工作,以更好地完成陈列布展。
以冼夫人历史文化陈列为例,相关文物实物比较少,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将这个展览做好?钟东标说,新馆一方面花大力气征集文物,另一方面也尝试通过一些数字化、智能化的一些场景,比如利用3D立体画来呈现人物形象和历史场景,弥补文物数量的不足。
博物馆利用沙盘搭建出冼夫人“舍子取义”的历史场景。邓建青 摄
为提高观展体验,很多细节也在考量之中。“比如文物展柜使用的玻璃全部用低反玻璃,可以降低环境光的干扰,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比如说电白历史文化陈列区,有不同语言的互动,你讲一句话,他会给出粤语、普通话或者本地方言黎话的说法。”钟东标说,新馆将引进更多数字新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热电进行布展,增强展览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从独木舟到无双谱
与电白历史文化展开千年对话
进入二楼的电白历史文化陈列区,一只巨大的独木舟静静诉说着1000多年前的水上文明。这件长7.15米、由整木凿成的“海上活化石”,是全国罕见的完整古代舟楫遗存,印证了隋唐时期电白先民的航海智慧。作为电白区博物馆5件一级文物之一,隋唐独木舟与馆藏的海兽钮方形铜镜、广东巡按使银印、许夫人墓志铭、金钗等,共同与观展者展开关于电白文化底蕴的千年对话。
工作人员在查看布展情况。图为一级文物隋唐独木舟。邓建青 摄
电白区博物馆现馆藏文物72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10件,是广东省县级博物馆中拥有国家级文物数量较多的博物馆之一。
馆内展陈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除名家字画外,还有古陶瓷、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丝织品、古木雕等,集中地展示了电白区历史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证。
博物馆展出的唐金珠与金花,工艺精美。邓建青 摄
三楼冼夫人历史文化陈列,展开着一幅波澜壮阔的巾帼传奇画卷。展区展陈有冼夫人的历史文献资料及隋谯国夫人历史文献资料及山兜村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冼夫人庙(隋)、冼府(隋)出土的隋唐文物180多件。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是茂名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的莲花石柱是古代帝王以及身份显赫的人才能用,这也证明了冼夫人在当时颇高的社会地位。
隋冼夫人墓地遗砾。邓建青 摄
“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无双谱文物,那是冼夫人文化重要的佐证之一。”钟东标介绍,清康熙年间出现一部浙派版画“无双谱”,作者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历史名人,绘成绣像并题诗文,其中包括冼夫人。这些人物事迹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故称“无双谱”。“无双谱”上的图谱后被广泛用于瓷器装饰,形成一种独特的瓷器品种--“无双谱”人物纹彩绘瓷器。它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了解特定时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带有冼夫人图谱的“无双谱”瓷器文物。邓建青 摄
文物既记录历史,也见证着博物馆人与民间守护者的文化默契。
电白瓷厂瓷器展区,用两百余件精美瓷器重溯电白陶瓷历史。为了一件电白瓷厂的老器物,博物馆人几乎天天登门拜访藏家,最终用诚意换来了文物入馆。
电白博物馆展出电白瓷厂所生产的精美茶具。邓建青 摄
新馆展出“无双谱”瓷器共33件。“这些文物收集难度很大,除了本馆征集,还有赖于简振玉、简世权先生捐赠,谢利先生借展,很多是从世界各地回流回来的。”钟东标说。
“文物征集的过程中,藏家不肯出售、出借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工作人员便多次登门拜访,普及藏品放于博物馆的社会价值。”钟东标回忆说,正是这份真诚,最终让不少藏家主动捐赠、出借文物。
打造综合文艺平台
走出文化强区的“电白路径”
开馆当日,一楼临时展厅正在举办的茂名市首届美术新课堂教学作品成果展,为新馆增添了一抹亮色。展览汇聚了茂名市各中小学生的心血佳作,剪纸、陶艺、书法等多种美术作品琳琅满目,展现了青少年对艺术的热爱与创造力。
茂名各地师生参观美术新课堂教学作品成果展。邓建青 摄
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就是一座不会动的展馆。展品及内容更新速率慢,是制约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一大因素。“临时展厅的意义,就在于展出内容的不定时更新,方便引入多元主题,借此吸引更多观众入馆。”钟东标说,在过去的一年,通过与宣传部门、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学校、艺术家等机构团体和个人合作,借助主题丰富的展览活动,“一馆一中心”为广大市民和艺术家提供了高水平视觉享受空间和交流平台。
相互毗邻间,新馆与陈金章美术馆形成“文博+艺术”双引擎。去年2月5日,茂名陈金章美术馆先行对外开放,永久陈列陈金章画作185幅。随着美术馆落成运营,电白有了大作展示、大师推介、大展承载的平台,茂名也填补了没有公共美术馆的历史空白。
茂名陈金章美术馆自开馆以来,总接待参观40万人次,其中接待学生研学5万人次,接待团体单位参观10万人次,接待外国游客近500人次,举办了30余场次文艺活动,成为当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岭南书画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电白区博物馆一年开展上百场送展下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借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市民走进电白博物馆。邓建青 摄
文化艺术活动交织碰撞,城市由内而外的文化张力也在扩展。
近年来,电白区通过强化区域布局,借力文旅融合、商业助推,打造冼夫人文化体验馆、沉香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展馆,有力展现了融汇“好心文化”“中国建筑之乡”“中国沉香之乡”的多彩电白。
“新馆以‘城市会客厅’理念打造,将教育、休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钟东标说,“一馆一中心”力求打造一座兼具专业性、互动性与地域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艺术空间,力争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更多人从这里读懂山海电白。
南方+记者 邓建青 周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