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东莞提前入夏
你是不是开始为减重苦苦挣扎?
别慌
国家都开始关注您的体重了
大家当然也要行动起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原则》)。《原则》明确指出,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医学治疗和全流程体重管理。其中,中医治疗是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可通过清胃泻火、健脾利湿、理气解郁、化痰散结等方式控制体重。
那么
中医如何治疗肥胖呢?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
推荐几个中医妙招带你无痛掉秤
中药治疗
01.胃热湿阻证
主要证候:消谷善饥,肢体困重,脘腹胀满,胃脘疼痛或有灼热感,面部油腻,甚至有痤疮,口气臭秽。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湿运脾。
选方:葛根芩连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藿香、厚朴、苍术、茯苓、滑石等。
02.脾虚湿困证
主要证候:脘腹胀满,纳呆,肢体困重,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神疲倦怠,口中黏腻,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迟弱。(注:“纳呆”是中医术语,主要描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的情况。)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选方: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味。
常用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
03.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烦躁易怒,嗳气口苦,胸胁胀闷,少腹胀满疼痛,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
选方:柴胡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郁金、香附、茯苓、白术、陈皮、木香等。
04.脾肾两虚证
主要证候:虚胖浮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动则汗出,汗出冰凉,夜尿频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弱或沉微。
治法:健脾温补肾阳。
选方:金贵肾气丸、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片、桂枝、白术、茯苓、山药、芡实、山萸肉、泽泻等。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常选用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中脘、下脘、带脉、水道等穴,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健运脾胃,利水祛湿,从而助力减重。
穴位埋线
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节胃肠)、带脉(缩小腹围)、丰隆、脾俞、大肠俞等穴临证加减,可健脾祛湿通便。
耳穴疗法
选穴:脾、胃、内分泌、三焦、大肠等加减。
代茶饮
山楂10克、荷叶5克,加1升水煮开,代茶饮用。
药食同源膳食方案
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态,选择合适的养生药膳,食材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痰湿体质:肉松软、易浮肿、舌苔厚腻
薏米赤豆茯苓粥(薏米30克、赤小豆20克、茯苓10克)——利水渗湿
图源:AI生成
脾虚体质:胃口差、易疲劳、大便稀溏
山药芡实小米粥(山药30克、芡实15克、小米50克)——健脾养胃
图源:AI生成
胃热体质:吃得多、易便秘、爱喝冷饮
绿豆百合燕麦粥(绿豆20克、百合10克、燕麦30克)——清热通便
图源:AI生成
传统运动疗法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可增强膈肌运动幅度,配合呼吸训练使氧气消耗量提升30%。
动作以及呼吸要领
世界武术冠军、北京体育大学刘晓蕾副教授示范
温馨提醒
针灸及中药调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哦~
中医科介绍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是以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传统康复等为特色,以中西医协同诊疗为优势的临床一级科室。科室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护理)、广东省“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针灸科)建设项目科室、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东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针灸、脾胃病、中医护理)。
科室目前承担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个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5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设有一个病区(开放床位47张),在医院三个门诊部开设了中医内科、脾胃病、妇科、男科、肺病、治未病、针灸、推拿、颈肩腰腿痛、中医护理、靳三针疗法等多个特色专科门诊。科室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护人员43名,其中省名中医2名,市名中医1名,硕士生导师1名;主任中医师 6人,副主任中医师6人,主治中医师3人,中医师6人;博士2人,硕士9人;护理人员17人,治疗师5人。科室配备空气波治疗仪、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治疗床、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治疗仪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科室诊疗范围涵盖中风恢复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炎、带状疱疹、高血压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咳嗽、肺炎等疾病。在针灸治疗方面,在保留传统针灸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经络、脏腑功能状态,运用腹针、电针、梅花针、头皮针、火针、温针灸、艾柱灸、艾箱灸、隔物灸和火龙罐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科室持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助力中医药振兴。近年来,科室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药物临床试验2项,为患者带来更多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持续推动学科发展。
供稿:中医科 莫爱群、王益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