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清城区凤城街道以“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全民参与”为抓手,在万达广场试点推行“分类回收+破碎减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本期介绍“善治凤城·治理创新”专栏第五期:清城区凤城街道创新“前端引导+中端赋能”机制。
政府搭台,精准分类从“理念”到“习惯”。“原来垃圾分类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以前总以为要分十几类,没想到跟着工作人员两三步就搞清楚了。”在凤城街道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居民李伯仅用几分钟就掌握了分类要领。今年4月,凤城街道主动牵头,联合专业机构“青猿回收”,在万达广场开展全民分类行动,通过前端强化分类宣传引导,中端完善定期上门回收服务链条,末端压实商圈责任,逐步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凤城青猿回收开展垃圾回收服务。黄玉熹 摄
技术赋能,街道“牵线”破解企业降本难题。分类习惯需“软指导”,减量增效需要“硬支撑”,在凤城街道的政策指导下,万达广场率先引入智能破碎压缩设备,垃圾体积压缩超50%,清运成本降至34.2%。数据显示,引入设备前万达广场日产垃圾87.66桶,日均清运费用达2190.55元;设备投用后,日产垃圾量锐减至57.66桶,日均清运费用降至1441.5元。经测算,该设备投入使用后,万达广场每日减少垃圾桶使用量30桶,年度节约成本达25万元。此外,凤城街道同步优化万达片区的清运调度,将“固定频次”优化为“弹性调配”,释放环卫运力,有效缓解背街小巷垃圾堆积难题。
生态共赢,街道引领绿色转型“乘数效应”。通过引入智能破碎压缩设备,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万达广场商圈环境显著改善;构建“前端分类—中端压缩—末端清运”全链条闭环体系,垃圾清运效率提升至40%,更带动周边商户主动加入绿色转型行列。
下一步,凤城街道将持续推广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模式,积极推广“分类回收+破碎减量”模式,深化“青猿回收”“糖果拾物”二手市场实践经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绿色行动,形成经济生态双赢格局。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曾玉婷 梁哲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