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展都市农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形态,融合了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城市及周边地区集约化农业”概念基础上,广东进一步拓展至生产、生态和文化三大维度。2024年,作为全国唯一GDP超14万亿的经济大省,广东在农业转型升级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当前,广东正围绕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生态文旅和城乡协同四大模式,探索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都市农业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消费场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通过空间布局和拓展功能,都市农业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引擎。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2024年城镇化率已达75.91%,但粤东、粤西、粤北仍有45个县以农业为主,呈现出“最富省份中的欠发达区域”特征。如何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广东的探索或将为全国提供有益借鉴。 

在促进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道路上,宋红霞等将广东省概括为主要推行四种特色发展模式,在提高乡村地区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引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是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赋能型模式。广东省农科院构建的荔枝种质资源库保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荔枝品种,为茂名荔枝产业提供技术支持。2023年,该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充分展现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潜力。二是产业整合模式,通过集群发展实现价值倍增。增城丝苗米产业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与惠州龙门县形成联动,打造从育种、研发、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链条产业模式。三是开创了生态文旅型农业价值转化新路径。河源兴井村推出“稻田认养”体验项目,修复30栋明清古建筑,不仅保留了传统村落风貌,还实现了200% 的土地价值溢价。四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的城乡协同型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展 “深圳企业投资+汕尾土地资源”盐碱地水稻项目,不仅盘活了边际土地资源,更首创了“飞地经济”税收分成机制,推动城乡协同发展。这四种模式互为补充,有机统一,共同构建广东都市农业助推农村振兴的实践体系,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经验。

近年来,都市农业成为国家农业政策的重要方向,但广东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是科技密集型都市农业如何与传统小农经济进行衔接。目前广东呈现“二元农业结构”特征,2023年,珠三角地区已建成15个数字农业产业园,而粤东西北地区仍有超60%的农户是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如何让科技农业更广泛地惠及这些农户是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是超大城市群需求导向下的农业多功能性如何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人口基数推动农业从“保供”向“服务”转型,如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发展农业服务化,仍需深入探索。

针对现存问题,需要从制度创新和差异化布局两个维度突破。首先在制度层面,推广南海区“三块地”改革经验,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破解乡村民宿等新业态用地困境。通过这种模式已经盘活土地1.2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300万元。同时,广东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农业人才共享平台建设,试点“周末工程师”制度,鼓励深圳农业科研机构专家以技术入股方式对接粤北项目,实现人才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其次在空间布局上,应实施梯度发展策略。珠三角都市圈应重点突破植物工厂、垂直农业等高科技农业形态,如广州黄埔区已建成的10层垂直农场,单位面积产出可达传统农田的15倍,湛茂都市圈则可依托沿海生态优势,构建“海水稻-红树林-水产养殖”三位一体的循环系统。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最大限度释放各区域资源禀赋优势。

广东省的实践充分验证了都市农业作为城乡融合关键界面的战略价值,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在需求拉动型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庞大人口形成的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了农业功能从传统生产向品质化、服务化转型。在政策驱动型创新方面,广东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2023年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超过1000亿元,创新性地采用“产业园+”等政策工具,成功引导社会资本形成1:3的杠杆效应。这两大模式相互促进、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广东都市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

作者 | 张建武  黄婉婷  黄均宇

作者单位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贺依茜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