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龙湖打造“蓝色粮仓”,建设万亩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百千万·看龙湖

南方+

夏日的汕头市龙湖区东部海域,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星罗棋布着深水网箱,星星点点的彩色浮球随浪起伏。这片距离汕头津砂湾8公里的海域,正是龙湖区率先在汕头建成的万亩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瀚海蓝色粮仓的“主战场”

“传统的近海养殖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今,我们走向深远海,发展海洋牧场,终于能大展拳脚了!”站在养殖平台上,汕头市瀚海海洋与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佳平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养殖工船说,“我们积极构建‘大食物观’下的蓝色粮仓,希望能到深远海养出更多优质的海产品。”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创新立体生态综合养殖模式

据介绍,瀚海海洋牧场项目于2020年投产,2023年养殖海域扩大至10350亩,养殖了赤嘴鳘鱼、章红鱼、太平洋牡蛎、龙须菜和扇贝等海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遵循科学规划、生态养殖的原则,通过网箱养殖区、筏架式养殖区和配套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全省率先创新采用鱼、贝、藻立体生态综合养殖模式。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这种创新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更展示了良好的生态示范效应。”黄佳平告诉记者,人工投喂饲料后,养殖海域会产生更多有机碎屑,在阳光作用下会产生丰富微藻,为贝类提供食物;贝类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固碳,形成碳汇,有效对冲了鱼类养殖的碳排放,实现了项目的零排放、碳中和目标。

黄佳平进一步解释道,同时,鱼类养殖能提供优质蛋白,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改善水质,贝类滤食净化水体,形成 “零排放、低能耗、高产出” 的闭环生态链。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目前,网箱养殖区已建设650亩并满产深水网箱23口,筏架式养殖区已建成并满产7500亩,配套基地已建成并满产网箱248口,项目年产海产品近4000万斤,其中鱼类120万斤、贝类3750万斤,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呈现产值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

从项目投产,到扩大至万亩海洋牧场,这背后是龙湖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龙湖区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支持汕头市瀚海海洋与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打造瀚海蓝色粮仓海洋牧场项目。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我们这的渔民,一年约有280天需要出海。”黄佳平说,但得益于瀚海海洋牧场项目通过建立贝藻养殖区,为网箱养殖区提供消波减浪功能,成功增加了全年鱼类养殖投饵天数,大幅提高了恶劣海况下的养殖产量,逐步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技术养海”的转变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瀚海海洋牧场项目积极吸纳当地渔民参与养殖、管理和维护工作,为他们提供了转产转业的岗位和机会。如今,村里不仅成立了合作社,企业还向渔民们共享养殖海域、输出养殖管理的技术及相关指导服务,让当地渔民们从“讨海人”变成“耕海人”。

在农忙时节,瀚海海洋牧场项目还能提供3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给转场转业的渔民前来务工。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龙湖区内渔民的就业压力,促进了渔民增收致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面朝万亩海域,黄佳平描绘着海洋牧场的新蓝图。“接下来,我们将按规划逐年扩大海洋养殖规模,打下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渔民转产转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汕头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黄佳平表示,要通过第一产业延伸至二三产业,未来发展海产加工,预制菜等产业;结合区位优势发展渔旅融合休闲渔业,实现现代化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瀚海海洋牧场项目

日前,龙湖区召开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引进央企、民企等力量推动海洋牧场做强做优。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龙湖区正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激活蓝色引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接下来,瀚海海洋牧场项目所在的新海街道,认真做好辖区海洋牧场跟踪服务工作,助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落实。“我们将持续大力培育海洋牧场等现代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做好联农带农服务工作,规范企业渔业养殖和海上安全管理。”新海街道党工委委员陈钢表示,街道将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支持企业扩大生产,以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南方+记者 蔡沚彦

通讯员 金怀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