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医生的“一生所学”、祖传的中医技术……如何通过AI来梳理总结这些知识,让更多患者受益?以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如何改变医疗健康行业?
4月25日,以“数智湾区 健康未来”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健康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多位专家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同题探讨。
把医生的知识变为数字资产
该论坛由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会、广东省科技装备商会联合主办,广州品致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来自政府、医院、科研机构及数字健康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到场参加。现场,“交个医生朋友”项目和“脉灵”医生智能体引起关注。
“这几年,互联网医院让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更有价值了,而我们的项目同样是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减少医患之间的信息差,凝聚医生智慧,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品致国际创始人曾绍臻说。
参与该项目的个人用户,能享受“直升机救援(应急直升机空中救援直达医院)”“移动体检车(上门医疗体检服务)”等服务。在遇到健康问题需要咨询时,既可以24小时视频连线医生问诊,也可以联动该项目签约的419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实现覆盖肿瘤、心脑血管、罕见病等领域的多学科会诊。
该项目自主研发的“脉灵”医生智能体,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学习权威专家诊疗经验,把医生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知识变成数字资产。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导杨惠玲在退休后积极投身母婴及老人照顾的科普工作,如今成为“脉灵”医生智能体的首位专家,她说:“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数字技术,以及技术给我们提供的新机遇。 ”
AI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可及
报告环节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谢胜利介绍了一个案例——
“白氏疼痛疗法”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博士白文芳经过二十多年临床摸索归纳总结而成的一种疗法,其治疗逻辑性强,操作简单、疗效快、体验感好,对很多疑难和慢性疼痛问题有奇效,得到患者的认可。但该疗法是基于医生长期经验积累,较难传授,也就难以被进一步推广。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白氏疼痛疗法”的核心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学习,对该疗法中的“问诊、寻穴、介质”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机械模拟,实现机器替代医师,让该疗法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另一方面,AI诊断技术目前已逐步在检验检查等医学领域中得到应用,一些医共体医院已建起县域影像学中心,用AI+人工的方式处理来自村卫生站、镇卫生院的X光、CT等影像数据,并反馈诊断结果,有效缓解了基层影像科医生缺乏的问题。
“AI诊断一旦成熟、得到官方认可,就会全面推翻目前的医疗就诊模式。”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AI已经改变医疗和医学界的生态,但无论是AI还是人类医生,都要具备人文精神,“随着人工智能到来,医学人文今后会面临很多挑战。”
南方+记者 钟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