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加拿大著名胸科医生特鲁多一生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医学现状的一种准确表达。4月底,首期叙事医学师资团队培养工作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举办,希望探索一套叙事中医学体系,提升广大师生和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叙事素养和职业叙事能力,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患者就医体验,更好地促进医患和谐。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叙事医学的学者之一,早在2011年,杨晓霖便在南方医科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叙事医学选修课。她说,目前,“叙事医学”已被世界各地的实践证实是医学人文“落地”的主要工具。近年来,我国各地、各层级的许多医务工作者都在尝试进行叙事医学实践,致力于让医学回归其人文本质,并取得积极成效。
从关注“人的病”到关注“病的人”,杨晓霖分享,叙事医学对于拉近医患距离、促进医患良性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倡导医科院校人文教学和课程思政中融入临床叙事思维、职业叙事素养等理念,让叙事医学成为高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胜任力的复合型课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邱亚洪提出,学校在叙事医学研究、教育和临床实践上已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研究团队与临床科室尚未形成合力,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跨学科对话机制仍有待完善。
对于下一阶段方向,邱亚洪提出,既要构建《叙事中医学》以及《叙事中医药文化》的方法论体系,培养既懂叙事医学又懂中医精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无论叙事医学还是人文医学,都必须与临床实践保持密切联系。叙事中医学只有得到高校教师和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认可和践行,才有生命力。”
叙事医学是在2001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学教授丽塔·卡伦提出的医学概念,强调要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开设“叙事医学”课程。2020年10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南方+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广中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