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标准化与个性化冲突,亿纬锂能押注大圆柱电池

南方+

2025上海车展期间,亿纬锂能携OMNI全能电池、开源电池、飞行器电池、机器人电池、汽车电子电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产品亮相。

会上,亿纬锂能强调“三位一体”的体系创新,推动锂电池产业从单向消耗转向循环再生:在全球化布局层面,亿纬锂能在空间维度编织覆盖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四大洲的产业网格,通过在30余国建设回收网点,形成半径足够小的服务能力覆盖圈。这种布局模式,既解决了跨国回收物流成本高企的难题,又实现了退役电池“随退随收”的敏捷响应。

在数字化溯源层面,亿纬锂能推进数字化溯源平台的应用,实现从电池退役到再生材料使用的全流程追溯。

在开放化合作层面,CLS全球经营模式打破传统商业边界,通过技术许可、合作共建、服务输出的“三轴联动”,将更多行业伙伴转化为生态伙伴,构建起开放共生的全球产业共同体。

谈大圆柱电池

让电池成为汽车标准零部件

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认为,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优解”:第一是标准化,契合汽车工业的效率要求。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过去的10年里,电池产业的核心问题是产能错配问题,如何减少电池的多样化,是提升汽车工业效率很关键的一环。相较于方形电池,大圆柱电池10倍的制造效率,系统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和成组工艺标准化,可让电池成为汽车标准零部件。

第二是原位升级。在新能源汽车产品迭代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的产业现状下,大圆柱电池的“固定尺寸+多元化学体系”技术路线,解决了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发展悖论。其可兼容从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X)到三元锂(NCM)等多种化学体系,实现电量、续航、充电时间、功率的灵活调整,可以将电池系统的研发时间缩短到3-6个月,并降低80%的研发费用。

第三是“零膨胀”,让应力管理成为过去式。大圆柱电池的圆形结构及特殊材料使其能够在整个电池的生命周期尺寸始终如一,省去了复杂的应力管理设计,整个电子系统的存储也得以变得简单,这也是亿纬锂能选择大圆柱电池走原位升级路径的底层逻辑。

第四是安全。亿纬锂能电池系统基于1500兆帕的双层热实心钢与3500兆帕的航天级玻璃纤维、全域发泡技术等叠加,让整个电子系统的底部磕碰能量吸收可达到1000焦,是新国标6.6倍。

江吉兵补充说,其实亿纬锂能也一直在做方形电池,没有哪一种技术路线能够打遍天下,因为市场足够大,领域足够多,特别是细分的应用场景也足够多,在特定领域和赛道中,各种技术都有自身竞争力。

亿纬锂能XEV产品中心总监冯炎强则表示,目前亿纬锂能已在圆柱电池构建出技术壁垒,“一方面,别人再来做,要花很长时间,有一个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在全球布局了那么多专利,如何绕开专利来解决?如果能绕开,可能也要花更多时间”。

冯炎强还提到,圆柱电池有灵活适配的成本优势。在新能源更新换代加速的当下,不少车型销量都较为有限,这背后都是费用,而圆柱电池能够做到“原位升级”,通过材料体系的调整,产线做到满产满销。

“比如说,我产线不用动,也可以符合车型需求:一款车需要跑500公里,可能要15分钟快充;另一款车跑600公里,要的是十分钟快充。我只需要通过材料体系的调整,也能够很好适配,产线还可以生产别的产品,切换产品的时候产线是不用停的。这可以很好降低研发费用。”冯炎强说。

谈未来产业

为低空经济开发固态电池

此次车展,亿纬锂能也展示了亿纬锂能行业能源解决方案。

在低空经济领域,飞行器航程直接决定商业化潜力。亿纬锂能通过技术路线分层策略,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能源体系,针对320Wh/kg以下需求,亿纬锂能的解决方案主打高成组效率、低内耗特性,实现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满足短途高频物流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场景需求。

针对更高能量密度需求,亿纬锂能采用软包电池技术路线,推动电池从液态技术向固态技术迭代。

冯炎强表示,未来还要做到超过350瓦时,乃至于超过400瓦时每公斤能量密度,这需要做更多材料体系上的升级。目前,内部已经在开发固态电池,此外,亿纬锂能也在开拓不同的品类,以覆盖更多场景,例如引入增程电池。

在亿纬锂能展台,一具人形机器人颇为“吸睛”。摩根士丹利在近期发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电池部件中,国内仅有2家企业上榜,亿纬锂能便是其中之一。

冯炎强认为,从人形机器人应用来看,可能再过五年或者十年,开始慢慢落地到家庭,而从工业转到家庭,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需求会有很大差别。

首先,人形机器人空间体积比较有限,而且还需要带着负荷连续工作4个小时,目前看到的人形机器人在待机状态或者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使用时间也就在2到3个小时。

为什么要满足4个小时?冯炎强认为,工厂上班的连续工作时间一般在4个小时以上。至少要大于4个小时,才能真正满足工业和商业等应用的基础条件。否则,需要反复换电或者充电。

在最近举行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就暴露出不少人形机器人存在的问题。冯炎强说,这些产品在设计上就没有考虑充分电机发热、电池续航不足等问题,甚至在比赛中要换三四次电池,才能跑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比赛,每一块电池续航约半个小时。

“所以在特殊或者是极限工况的应用场景下,对电池的放电倍率和续航要求就更高。”冯炎强还强调,如果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进入家庭,还需要做好更多安全性,电池要在任何使用工作状态中,不能出现安全问题或者事故。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