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东亚古人类的“食谱”有哪些?北京的建城史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新石器时代高海拔地区的先民又有哪些生存策略?
这些谜题正被逐一揭晓。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等入选,涵盖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作为中国考古文博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评选,“十大”备受瞩目。过去几年,本报也曾就评选结果撰写多篇评论。从殷墟到良渚,从海昏侯到三星堆……这些堪称“顶流”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入选项目中,其中也包括广东人熟知的“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南越国宫署遗址等,足见其含金量。
“何以中国”的密码,藏在封存的“时空胶囊”里。当深埋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当远古聚落的痕迹开始“说话”,当历史的碎片汇成文明的拼图,文化自信便水到渠成,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便有了直观体现:看连续性,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实证万年文化史;看创新性,武王墩墓里以“九鼎八簋”为核心的铜器群,钟磬鼓瑟的乐器体系,生动展现着楚文化的高度发达;看统一性,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探源寻根脉,观往以知来,考古新发现其实不只是发现。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从考古视角来看,这不仅是价值观,也蕴藏着重要的方法论:每一次孜孜以求,都是对终极意义的确认;每一处蛛丝马迹,都可能意味着既有认识的刷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表示,今年入选的“老遗址”尤其是大遗址的“新发现”,其实是长期研究的结果。比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原遗址就开始发掘研究,但是零散不成系统,如今按照聚落考古的理念,故事被串联了起来。“填补空白”“有力见证”“首次明确”……这些令人振奋的字眼背后,照见着无数的考古人接棒,也离不开多学科协同和“黑科技”赋能。
时至今日,考古早已不是“一把洛阳铲走天下”。在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团队就是通过DNA分析,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了古代家族树。考古也从来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如盘龙城遗址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成果通过国际合作走向世界。“秦人”二字首现周原遗址甲骨意味着什么?濛溪河遗址看似平平无奇的刻划痕迹为何大有看头?大量的烧烤迹象和川渝人热爱麻辣鲜香有无联系?借着“十大”公布的契机,在发掘和研究之外,如何更好地阐释考古成果,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向公众转述,是值得探索的长期课题。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探之愈深,识之愈真。穿越时光的隧道,沿着文明的中轴线,泱泱中华的文化根脉清晰可见——“满天星斗”何其璀璨,“重瓣花朵”何其壮丽,“多元一体”何其博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