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过,湛江徐闻的空气弥漫着温热的水汽味道。这座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以种植菠萝闻名,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超7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0%。
4月底,已经过了徐闻菠萝大量上市的时节。湛江三木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三木食品”)负责人魏仕旗还没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今年公司近3000亩的菠萝基本上已经采摘完毕,但后续的产品加工还在车间里排期。
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日前,广东公布2024年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徐闻菠萝产品价格指数数据集名列其中。这是广东省首个以政府单位为主体取得的产业经济类数据知识产权证书,也是广东省农业农村领域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一颗菠萝背后有着怎样的数据知识产权故事?价格指数如何帮助果农从传统经验判断到科学决策?走进湛江徐闻,我们去看看知识产权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故事。
数据赋能
柔性调节生产销售计划
种植基地里大部分的菠萝都已经采摘完了,但在三木食品生产加工车间旁边的试验地里,新品种的菠萝还在茁壮生长。
当前,我国种植的菠萝品种种类繁多,生长周期一般在12-18个月之间。徐闻是中国最大的菠萝产地,有着近百年种植历史。每到菠萝的成熟季,就是果农和采购商最忙的时候。在忙着沟通对接生意的同时,魏仕旗依旧不忘每天打开几遍徐闻菠萝价格指数的网页,参考近期的价格波动趋势。
“为了卖出好价钱,以前每天都要打几十个电话,去问当地的销售价格。”魏仕旗到现在都还记得没有“徐闻菠萝价格指数”时候的操作,“光是打电话就要花不少时间和电话费。”
知己知彼,才能卖出好价钱。对于菠萝果农来说,辛苦了一年多,最后菠萝能卖出的价格决定了今年能赚多少钱。“所以一定要摸清楚当地市场的价格和需求,从而推算出多少钱卖出去比较合理。比如说要卖到北京,就要问当天北京销售市场的价格是多少,种植大户之间也会相互分享信息。”魏仕旗说。
徐闻县连香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连在菠萝行业打拼了20多年,被当地人称为“菠萝姐”,见证了徐闻菠萝产业从一开始的无序到现在有“数”可依的过程。
“以前互联网还不发达,信息互通比较慢,很多时候果农只能等着采购商上门采购或者是自己拉着果全国各地跑去找销路,成本很高并且结果很不可控。哪怕拉到当地市场区,也可能会被排挤,卖不出去。”吴建连说。
看到此情况的“菠萝姐”心中有了一个想法,“既然没办法拉到当地去,我们就在自己的地方建一个交易市场,让采购商到我们这里来。”2012年,徐闻菠萝交易市场正式建成。一传十、十传百,这里也成为全国菠萝市场采购商的必到之处。“最多一天可以卖出3000吨,只要拉到这里卖,基本上都能卖完。”
交易市场有了,菠萝成交数量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每年的菠萝价格大概是怎样的,销量有多少,如何根据每年的成交价格来指导来年的生产销售计划……随之而来的问题不是简单通过经验就能解决的了,大数据成了最好的工具。
2023年5月,“徐闻·中国菠萝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指数创新运用“大数据+产业+指数”模式,包括产品价格指数、产业发展指数、产业景气指数三个分项指数,并搭建指数门户网站进行公开发布,旨在为菠萝行业的种植户、加工企业、采购商、经销商等相关人士提供精准的数字化服务。
企业协同
产业链延伸释放红利
发布数据,首先是要有前端数据的收集。魏仕旗记得,从指数发布以来,自己就开始了每隔一段时间报送数据的固定日程。
作为技术方,杭州数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杭州数亮”)专门开发了一套线下云端问卷填报系统,“为种植户、加工企业定制独立账号,实现微信端一键登录、实时填报,有时候还要打电话核验,来确保数据真实性。”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价格指数还收集了淘宝、惠农网、一亩田等主流电商平台价格数据,通过跨渠道价格比对分析,精准捕捉产地、批发市场及电商平台的价格差异与波动特征,为用户提供参考。
“通过登录指数平台,我们就能够实时查看菠萝价格波动、供需变化及分项数据。”魏仕旗已经把价格指数面变成了自己调节生产销售计划的参考指标。
“比如说,2025年3月上半月价格指数上涨至126.35点,较2月上涨1.73%,这提示市场需求回暖。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趋势来调整采收节奏,优先供应高价时段,争取能卖到更好价钱。”魏仕旗解释道。
指数不仅能帮助果农调整销售计划,还能指导生产。去年,魏仕旗就观察到,菠萝品牌建设指数持续攀升。“这促使我选择高附加值品种,比如台农17号金钻凤梨品种,并通过合作社参与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过程中,如何明确徐闻菠萝产品价格指数的采集合规性和处理准确性,是最大的挑战。
“我们联合技术团队通过对‘徐闻菠萝价格指数’的数据采集规范、算法模型进行模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完善数据采集材料和数据处理的规范依据,来规范数据采集合规性和处理准确性,更好地进行数据保护和价值呈现。”徐闻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保障数据安全,是合理使用并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杭州数亮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企业数据的运用,必须做到“脱敏”和“去标识化”,发布或转发时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数据脱敏处理,实现企业敏感隐私数据的可靠保护。“通过技术可控+法律确权+市场认可,才能将指数转化为可交易、抗风险的数据资产。”该负责人说。
政策护航
数据知识产权未来可期
自己卖了几十年的菠萝也能乘上大数据的东风,这是“菠萝姐”吴建连之前从没想过的事情。“现在价格指数数据集也成功拿到了数据知识产权的证书,我们做生意就更有底气了。”
作为全国首个运用“大数据+产业+指数”模式,徐闻菠萝产品价格指数”将菠萝产品价格等数据通过搭建指数体系对外进行公开发布的项目,是大数据在菠萝产业的全新尝试。
湛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叶国琳介绍,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前,徐闻菠萝价格指数通过政企协研四方联动机制,依托标准化数据采集、专业分析及多平台发布,为产业提供参考。
“技术、流程、权属是三大难题,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准,都难以保证这个证书顺利拿到。”叶国琳说。
针对数据权属界定模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堵点,湛江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了知识产权领域、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和技术团队,对“徐闻菠萝价格指数”的数据采集规范、算法模型创新性、应用场景独特性进行多轮分析提炼,明确其“数据来源合法、加工过程独创、价值转化明晰”的核心特征。
据了解,当前湛江徐闻从事菠萝种植的农户近5万户,种植面积保持在35万亩左右。自指数发布后,徐闻菠萝精深加工产业迎来质的跃升,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上有了显著增加,加工企业数已从2021年的20余家增长至目前的40余家,加工企业人员数达千人规模,90%以上企业参与数据报送。
“本次完成对徐闻菠萝产品价格指数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菠萝产业科学发展,促进徐闻菠萝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他说。
叶国琳表示,未来湛江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让数据知识产权也能成为企业征信的底气,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发展。”
南方+记者 宾红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