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马拉松只是一次基础“体测”

南方评论
04-25 11:01
+订阅

文 | 李咏瑾

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机共竞”——全球首场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此鸣枪开跑。

随着近年来大热的多个具身智能品牌代表性机器人与人类跑者共享21.0975公里赛道——这不仅是碳基跑者与钢铁之躯的“同台竞技”,更是中国智能制造业向外界交出的一张阶段性创新答卷

这场融合了科技、运动与未来的比赛是如此地深受瞩目,完赛几日之后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仍居高不下,恰似隆隆而来的智能工业革命全方位开启的‌一种缩影。

一、“亦庄之路”并不好走

在全场观众热情洋溢的“加油”助威声中,身高180厘米的天工机器人首个冲线成为冠军,总耗时约2小时40分。但20名机器人参赛选手,最终只有6位到达终点,30%的完赛率让不少观众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恰似具身智能机器人一路发展的“道阻且长”,“亦庄之路”并不好走:共计21.097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坡度多变,中间高、两侧低,沿路不断出现减速带和碎石,最大坡度≤9°,转弯角度≥90°。

长距离与复杂地形并存,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复杂问题的极限挑战。

对机器人而言,参加一次半程马拉松,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过热加载成为跑道上的常态。随着反复弯曲伸展的金属关节在跑道上发出微光,不断有机器人摔倒在地,同型号机器人申请“换人”不断影响着裁判的罚时。

暴露问题正是这场比赛的初衷之一,测试机器人的极限能力和现阶段发展水平,是由理论叙事进入现实应用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二、机器人应用应经得起公众考量

当实验室里的“星辰大海”撞上柏油路上的“铜墙铁壁”,有网友笑称:“是骡子是马尽管拉出来遛遛!”

根据技术专家总结,机器人站上赛道,旋即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关节的散热与稳定性、动态避障与导航算法的精准适配、复杂路况下的续航与可靠性。

持续奔跑,对人类来说是上古时代就诞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而对于奔跑中的机器人而言,每一秒都涉及实时的海量计算,不同路况下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极短的时间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是科研智慧的高度结晶。例如在比赛之前,“天工”机器人在训练中通过反复摔倒调整步态算法,跌倒后自主爬起的设计被评价为“机械生命的韧性觉醒”。

这无疑凸显了比赛的积极意义:“大实验环境”的不可或缺性。皆因实验室数据都来源于理想的预设状况,无法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与不可控,而一旦引入马拉松赛程中,各种不可预料的复杂因素将全面上升——随着能耗效率、散热能力、运动算法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全面暴露,为具身智能下一步改进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多个参赛团队表示,目标不只是完成比赛拿奖,更希望将目前的技术水平真实呈现给同行和外界大众。虽然机器人参赛的状况百出收获了围观网友一波波吐槽,但在新闻话题热度的攀升中,机器人发展现状和企业的技术优势被更多人知晓,持续的关注热情被广泛调动。

三、“钢铁长跑”才刚刚开始

科技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公众认知的重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于科技品牌而言,由被动认知化为主动展示自我,在具身智能元年的2025年,机器人频频“走出”实验室成为焦点,这本身就是“泛科学认知论”的极大进步。

对机器人而言,这次“半马”不过是一次基础“体测”,顶多测试了“体力”和“神经反应”,还没有涉及人工智能最为核心的“脑力”环节。有更多网友期待,下届参赛机器人们能摆脱工程师们“陪跑”,让“选手们”全程自主竞技,以考验其届时更为先进的多模态大模型、复杂算力、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实时反应能力。

在人机共跑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和谐的未来共生。‌当技术抵达生活,并与人类不屈不挠地“奔跑”产生共鸣,这场赛事已超越竞技本身。它既是对中国现阶段智能制造的压力测试,也是对人类如何与AI共处的哲学追问。中国科技工作者用十余年时间,让钢铁之躯学会了奔跑、跳跃与思考——这也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诠释。

这次比赛,其“时空”不仅限于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的这几个小时,而是以此作为又一场“起跑”的发力点,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场景中。当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双轮驱动,这场“钢铁长跑”才刚刚开始。

李永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点评:

人机马拉松不仅检验了机器人工程能力,更是具身智能首次规模化地在真实复杂环境中进行的系统性测试。通过运动中的实时交互、跌倒恢复与能耗管理等挑战,展示了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的魅力,为未来人机协作与智慧城市构建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