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广东省在预防接种服务方面有哪些成效?未来广东还有哪些新计划?
近日,南方+记者专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铁。他透露,广东将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年”,重点打造“30分钟接种圈”,城乡全覆盖,方便就近接种,让服务更均等可及。同时试点医生开“疫苗处方”,把预防接种融入日常诊疗,让医防联手服务更融合深入。
广东预防接种剂次占全国十分之一
南方+:广东预防接种服务,有哪些主要成果?
宋铁:广东向来高度重视预防接种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高一低”的良好局面。
先说“一高”,我们的服务体系标准高。全省现有134家疾控中心和近6000个接种点,每年服务量达到6000万剂次,占全国十分之一。这些年我们还围绕便民利民进行了不少创新,比如2015年开了全国首个成人预防接种门诊,2022年起为初中女生免费打HPV疫苗,把接种服务从传统传染病扩展到更多疾病领域。
再说“一低”:全省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风险持续降低。通过儿童免疫接种,麻疹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超97%,31年没出现过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乙脑、流脑等疾病发病维持在极低水平。5岁以下孩子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90年代的16.7%降到现在的0.55%,从“高流行区”变成了“中流行区”。2024年,省政府启动实施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省财政投入2.8亿元,给20-70岁人群免费筛查、规范诊治、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进一步降低病毒性肝炎危害。
南方+:在提升服务便利性和公平性方面,广东有什么创新做法?
宋铁:我们主要从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公平性方面发力:
一方面,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主打“便利性”“智慧化”。全省接种门诊都在标准化、数字化升级改造,优化服务流程。推出的“粤苗APP”能预约、查记录、办入学证明,还能精准预约接种时段,现在打疫苗从取号到打上疫苗平均只要30分钟。我们还率先探索电子接种证应用,实现接种数据实时共享、全省通用,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另一方面,在服务公平性上,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和流动人口。全省已建成19个特需人群接种门诊,专门服务患病儿童等特殊群体。针对广东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建立了动态管理的流动儿童档案,确保他们和本地孩子享受同样服务。近年来,我们还联合民政部门为乡镇敬老院老人免费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实实在在守护特殊群体健康。
南方+:大家都很关注服务质量和安全。广东有哪些保障措施?
宋铁:质量和安全是预防接种服务的生命线,我们主要抓三个重点:体系建设、能力提升和日常监管。
系统重塑全链条管控体系。建立了疫苗追溯系统,每支疫苗从出厂到接种全程可查。全省2000多家标准化、数字化接种门诊投入使用,硬件软件全面升级。
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培训了数万名基层接种人员,整体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强化日常监管。把接种服务纳入医疗机构传染病监督的重点任务,以严格有力、精准有效的监督检查,持续规范全省预防接种服务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确保群众接种安全。
日常诊疗将试点医生开“疫苗处方”
南方+:未来广东还有哪些新计划?
宋铁:根据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与需求,推动接种服务从“有保障”向“更优质”升级,我们准备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年”,重点推进十项便民举措:
一是打造“30分钟接种圈”,城乡全覆盖,方便就近接种,让服务更均等可及;二是推出周末接种和移动接种车等系列举措,让接种更便捷便利;三是全面推广电子接种证,新生儿办证“一次都不用跑”,让接种服务更方便高效;四是建设全省统一预约平台,试点AI智能提醒和预检服务,让服务全程更精准智能;五是为老人和行动不便者开通绿色通道等服务,让服务关怀更周到立体;六是试点医生开“疫苗处方”,把预防接种融入日常诊疗,让医防联手服务更融合深入;七是推动粤港澳接种政策衔接和信息互通,让预防接种更好助力健康湾区建设;八是强化日常监管,探索建立多层次保险补偿机制,让群众接种更安心;九是实现入学查验证全程线上办理,减轻家长和学校工作负担,让家长学校更省心;十是把群众满意度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让群众感觉更贴心。通过以上十项便民举措的实施,着力从多个维度优化服务体验,提高服务可及性,努力打造全省“服务便捷可及、监管智能高效、区域协同发展”的现代化预防接种体系。
南方+:您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宋铁:预防接种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民生福祉。今天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我在此呼吁全社会参与进预防接种工作中来,打疫苗就是保健康,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全省卫生健康和疾控系统将继续努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预防接种服务,把接种服务做得更贴心,为全省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采写:南方+记者 吴少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