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南方日报评论员
“坚持产业兴市、绿色兴业,深入挖掘好山好水蕴藏的潜能和价值,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崛起步伐,为全省筑牢生态屏障、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4月21日至23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河源调研,强调河源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吃生态饭、走产业路、借湾区力,推动绿色崛起迈向新高度。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归根到底一句话,那就是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被誉为“绿野仙踪”,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地。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73.26%,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上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这里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南粤大地上,河源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广东省生态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绿色名片”。生态既是河源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是河源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河源来说,必须锚定绿色崛起目标,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崛起是方向,具体思路是什么?答案是吃生态饭、走产业路、借湾区力。吃生态饭,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同时想办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努力把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既留住好山好水,又走出致富新路,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端稳“金饭碗”。走产业路,就是秉承“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理念,抓好产业大发展,既要立足农业优势,繁荣农村经济,也要做好做强“一县一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借湾区力,就是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机遇,善用区位优势,从大湾区加快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吸引更多大湾区人来河源,带动当地农文旅产业发展。
方向既明,思路已清,行动须实。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河源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发力: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水平,多措并举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聚链成群、积厚成势,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规模和水平,精心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农业高产高效、品牌化发展,不断增强绿色崛起的内生动力;二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切实抓好万绿湖保护开发、龙川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等重点任务,坚持功能强化和风貌提升并重,一体推进县镇村规划建设,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筑牢绿色崛起的坚固底盘;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毫不松懈抓好防汛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共创承载绿色崛起的美好家园;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员干部提升战斗力执行力,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建好建强,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广东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不只河源,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注入更大的绿动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