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偷掉”近5%GDP的腐蚀也能为民造福

广东科技头条
+订阅

4月24日是第17个“世界腐蚀日”,第17届“世界腐蚀日”(中国区)科普宣传活动在广州举行。在“科普报告进校园”环节,(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指出,中国每年为腐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GDP的3%到5%,超过所有自然灾害损失总和的10倍,但巧妙利用腐蚀也可以为民造福。

(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

“地球上每过一分钟就有一吨钢腐蚀成铁锈。”韩恩厚表示,腐蚀直接影响制造业发展,造成材料损耗,导致工程寿命缩短,产品质量低劣,甚至造成重大的灾难性事故。同时,腐蚀产物还会产生环境危害,甚至威胁人类健康。比如,在厨房里,锈迹斑斑的铁锅、水龙头上往往附着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将影响身体健康。此外,腐蚀还会影响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

为了控制腐蚀,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技术,研发了涂料涂装、耐腐蚀材料、界面处理、表面改性等多种技术方案。例如,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就采用了由韩恩厚团队研发的防腐蚀涂料技术。

“其实,腐蚀也有有益的一面,巧妙利用腐蚀还可以为民造福。” 韩恩厚举例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干电池正是利用外层逐渐发生腐蚀,产生腐蚀电流进行供电。此外,热水器中的镁棒、可降解骨内固定器件、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等都充分利用了腐蚀原理。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腐蚀,重视腐蚀,提高防腐蚀的意识。同时,也要看到腐蚀领域大有作为,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腐蚀研究领域。”韩恩厚说。

“世界腐蚀日”科普宣传活动由(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亚澳非区域办公室、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单位承办,除了“科普报告进校园”,还开展了科普文章有奖征集,共征集到来自20余家单位的近百篇科普文章,文章阐述或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工业部件及生物体内金属材料的腐蚀及防护技术等,经专家评审或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附后)。

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南方+记者 吴雅楠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