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法院:前五年审结知产案件超2.6万件,发布企业知产风险防控指引

南方法治
+订阅

4月24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广东自由贸易区南沙片区人民法院)举办“法治护航 图南向新——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赋能营商环境建设”专题法院开放日暨主题沙龙活动,发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与风险防控指引》(下称《指引》)及典型案例。

南沙法院发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与风险防控指引》

诉讼前、中、后三端发力,打好保护“组合拳”

《指引》显示,南沙法院2020年至2024年审结知产民事案件26453件,基于近五年审理的知产案件,当前纠纷的核心争议已从传统侵权场景向技术合同履行瑕疵、商标恶意抢注、新型著作权权属界定及数据驱动型不正当竞争等复杂领域延伸。

司法实践中,技术合同因约定模糊导致合作破裂、商标跨境抢注引发“合法外衣下的侵权”以及平台数据抓取引发的法律条款适用分歧等问题频现,凸显出市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对于法治护航的呼唤。

《指引》不仅梳理出企业在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领域的常见法律风险点,通过“风险预警—合规指引—典型案例”三位一体模式,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指引,还为企业指明了多种不同的维权路径。

诉讼前、中、后三端组合发力,从纠纷预防到化解全周期护航,南沙法院以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据了解,为做优前端多元解纷,南沙法院依托“和谐南沙”多元解纷机制,聘任知识产权领域特邀调解员,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巡回”做实法院指导调解职能,靠前服务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在案件审理中端,南沙法院持续优化审判机制、创新审判模式。例如,为进一步破解案涉搜索引擎跳转引流技术难题,南沙法院首次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该案技术事实查明工作;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对恶意使用微信外挂软件为虚假商业宣传提供便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处赔偿300万元;运用“三合一”模式妥善审理商业贿赂纠纷,有效推进刑事犯罪治理与商事合同、不正当竞争纠纷解决的融合衔接等。

同时,南沙法院还注重后端职能延伸,及时运用司法建议堵塞企业经营和社会治理漏洞,针对代开通互联网直播用户及代实名认证乱象向相关平台发送司法建议,促进新兴行业规范发展。先后发布多个知识产权领域审判白皮书,助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大保护“生态圈”,筑牢快保护“服务网”

当天的沙龙环节,南沙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赵岚介绍了一个侵害商业秘密的典型案例:两名员工先后从原公司离职,其中一名员工离职前将原公司数据安全系统中含有大量客户详细信息的“密文”表格文件重命名解密带走后入职另一名员工离职后成立的同类型新公司。经鉴定,该新公司电脑中大量信息与前述表格信息匹配,成立该新公司的员工承认曾向表格中三家公司销售相关产品并获利。

该案进入审理阶段前,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拷贝、提取了案涉相关资料并委托鉴定,大量证据得以完好保存——这是对法院调证申请的积极配合,对于查明事实真相起到帮助。

南沙区科技创新企业代表、港澳创业团队代表、相关行政部门及营商环境观察员参观南沙法院诉讼服务中心

这样的良好协同保护正是得益于南沙法院联合南沙海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八家职能单位共同打造的“1+8”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保护机制。该机制使得八家单位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法治宣传、信息共享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

当天,参与活动的企业代表们还在南沙法院AIoT智慧法庭旁听了一宗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庭审。智慧法庭不仅可以给当事人带来更好的体验感,更带来庭审效率的提升。

此外,南沙法院通过“繁简分流”对知识产权纠纷精准施策,强化简易和小额程序适用,加大简案快办力度,让更多涉企知产案件驶入“快速通道”。去年全年,南沙法院知产庭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35个百分点,上诉案件移送时间同比缩短56个百分点,案件流转效率显著提升。

“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司法温度’可触可感。”南沙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颖表示,除“三专”响应机制外,南沙法院还走出去建设“法官工作室+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等企业“家门口”知识产权司法驿站,深入区内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庭审观摩、政策宣讲及普法宣传等,促进企业提升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

南沙区科技创新企业代表、港澳创业团队代表、相关行政部门及营商环境观察员旁听一宗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庭审

南沙区科技创新企业代表、港澳创业团队代表、相关行政部门及营商环境观察员旁听一宗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庭审

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王君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