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正式开幕。均胜电子以“聚力全球 智赢未来”为主题,展示了近百个前沿技术与产品,覆盖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管理以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车展首日,均胜电子发布了全新的沉浸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JoySpace+,将视觉、声觉、触觉,语音等全场景多模态交互,与智能内饰、智驾系统、汽车安全技术等结合,打造出“沉浸式”的智能化、个性化驾乘体验。
在JoySpace+座舱内,均胜电子应用了首创的多功能飞控旋钮、自定义按键等座舱交互技术,配备了适应未来驾驶的可折叠方向盘、电动预警安全带等汽车安全技术,还有可以让用户体验影院级的光场屏技术,以及智能氛围灯、智能出风口、智能环保内饰和UWB数字钥匙等最新技术。
在智能座舱领域,均胜电子展出了一体式曲面智能中控、透明显示中控扶手和运动屏模组等人机交互解决方案;同时,均胜电子还推出了基于高通座舱平台的nGene系列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该系列产品是融合端侧AI大模型的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沉浸式座舱体验。
为了应对辅助驾驶普及带来的潜在风险,均胜电子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与集成离手检测功能的智能方向盘,可在汽车启用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时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一旦检测到驾驶员出现如双手脱离方向盘等分心驾驶行为,系统会依据车辆的安全策略及时提供分级预警或多元化提醒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汽车与机器人在技术上同源、生态上协同。2025年,均胜电子拓展到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此次车展,均胜电子正式推出机器人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传感器套件、轻量化机甲以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同时,均胜电子发布了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包括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双目深度相机、全固态激光雷达、嗅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均胜电子为机器人打造的轻量化机甲,不仅采用多层复合喷涂工艺,增强了机器人机甲的质感,特殊的轻量化设计还可以减少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此外,均胜电子还推出新一代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同时应用到汽车和机器人领域,实现无感补能。
基于自身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软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重点突破机器人“大脑”(智能交互决策系统)和“小脑”(智能运动控制系统)等软硬件核心技术,以及机器人能源管理模块、传感器套件、高性能材料等关键零部件,有助加速推进机器人普及应用。
【观点】
均联智行亚洲区产品战略总监卢星旺
实现自动驾驶还要有“智慧的路”
在此次车展,除了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也备受关注。近日发生的小米汽车事故赶上了高速道路施工,如果如此重要的信息,能通过路测信息及时传导给车辆,这类悲剧或许可能避免。
2024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4—2026年。不过,车路协同也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导致关注度有所下降。
“实现自动驾驶,不只是要有’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均联智行亚洲区产品战略总监卢星旺说,近年来,行业对智能网联还存在“忽冷忽热”的态度,这与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存在难点有关。首先,技术在发展,行业存在标准统一障碍,如很多省市都在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团标也很不一样。这需要相关部门将分散的试验区连起来综合考虑。
其次,车路协同涉及到多方协作,如果将车路协同仅仅定义为交通设备,这在国内属于交通部门管理,其第一要务是寻求稳定可靠安全保障,而网联化还需要车与路的连接,因此需要搭建一个综合平台,汇集多个部门协同。
再次,还面临商业模式问题及价值分配,如果每辆车都装了车载单元,要想发挥进一步价值,路测单元、基础设施、运营网络也都要跟上,各方如何在其中寻找商业价值还值得探讨。
他认为,这对车企来说,还存在积极性难题,尤其是不少车企苦于价格战,增加设备自然会增加成本。
但卢星旺认为,当下,车路协同又重新被重视起来,积极因素在于,这几年来试验区在增加,区域范围在扩大,可以考虑以点带面进而连成一片,实现标准和平台的统一。
他说,除了瞄准国内市场,均联智行还将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相比之下,欧洲落地时间相对较慢,往往要经过三四年时间打磨在落地,预计到2027年,均联智行将在欧洲实现车路协同规模上量。
他指出,10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向欧美学习,如今中国在智能网联方面走在前面,德国反而也是在学习中国。接下来,均联智行将推动中国技术,借助欧洲渠道和服务,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均联智行是均胜电子下属智能车联事业部,与大众、宝马、奥迪、蔚来等车企品牌保持合作,同时,签手华为、高通、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欧冶半导体等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智能汽车行业转型。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