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谷雨刚过,羊城海珠弥漫着诗意与墨香。
4月23日下午,“书香岭南 艺汇全运”主题朗诵会暨“都市书房·当代山水画新探索”画展在十香园开幕。这场融合了诗韵、画境与运动精神的文化盛宴,以“二十四节气对话瑶溪二十四景”为开篇,串联起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与岭南文脉的传承创新,为市民献上了一场视、听、读交融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次阅读推广的创新实践。
节气与诗画的千年对话
“广州叫什么?——致广州”的情景主持拉开序幕,四位朗诵者在谷雨节气的水墨背景中轻吟清代刘彤的《瑶溪二十四景诗》选段。《劳农亭》的农耕图景、《汇津桥》的流水人家、《茶田》《茶市》的岭南风情,随着诗句在屏幕上缓缓铺展。宋代朱槔的《谷雨》诗适时衔接,让节气物候与古典园林的意境在此刻交织,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千年岭南的春日时光。
诗韵流淌处,古今共潮生
《诗经·蒹葭》的缥缈白雾漫过《春江花月夜》的滟滟清波,岭南诗人的妙句如红棉绽放——这里有屈大均的豪迈、陈献章的哲思,更有“红棉诗道”一脉相承的文脉精髓。吟诵者或着汉服执卷,或以粤语传情,让千年诗韵在岭南的水土上扎根,于现代人的耳畔重生。
合诵《我的南方和北方》,在“南方有杨柳的岸,北方有大雪的国”的对比中勾勒祖国山河;《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春日的温柔化作诗行里的呢喃。当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与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依次响起,中外经典化作声韵流转,文学便超越了时空界限,不同文明的哲思在隔山书院里悄然共鸣。画展作者同步登台分享创作理念,背景中当代山水画的笔墨意象与诗文意境相互生发,恰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现代诠释。
湾区脉动与时代强音
第三篇章“湾区文脉 家国情怀”掀起情感的高潮。于卫红、沈慧群等联袂朗诵路遥的《祖国,到底是什么?》,“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片永不落叶的梧桐林”的深情告白,让家国之思在字里行间涌动;《我爱大珠江,我爱粤港澳》以磅礴的气势,诉说湾区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与对时代发展的豪情。杨芳朗诵的《奶奶的星星》则以细腻笔触勾勒亲情的温暖。
诗韵与激情的同频共振
赵大明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词风与全运会的拼搏精神遥相呼应。随后的“飞花令”互动环节妙趣横生,观众手持定制的瑶溪二十四景诗词书签,在平仄对仗间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一场诗词诵读的比赛把活动推向高潮。随着《步步高》的旋律响起,众人跟随导览员步入一楼画展,古琴声中《山居秋暝》的朗诵与丹青笔墨相映成趣。最终,全体演员与观众在二楼以快闪形式合诵《奔跑的湾区》,“以梦为马,逐浪珠江”的呐喊,不仅传递着书香润心与运动强魄的理念,更是岭南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当代回响。
本次画展以“都市书房”为精神坐标,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山水新境,分为“山水智性”和“青山新语”两个专题展,在解构山水图式中延续文脉基因,用当代视角重新定义“山水”的审美内涵,将自然意境注入都市空间,构建出“可居、可游、可读”的心灵世界。
当日,茶香、书香、墨香在十香园的庭院里交融。古诗新韵穿越时空,丹青诗诵对话全运,一场关于文化、艺术与生活的美好邂逅,在闹市中的“都市书房”里悄然生长。正如主办方所言,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读画中山水,诵诗里春秋,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中,构建“可阅读的艺术空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诗意注脚,每一次聆听都化作奋进的力量,让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在运动中拥抱时代,共同书写文化新篇。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图片:通讯员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