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了《广东镇域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评出100个综合发展力水平较高的镇域。从地市来看,作为“直筒子市”的东莞入选数量最多,达到26个,超过1/4,表现最为突出。
其中,前十强东莞占了7个,分别是虎门、长安、大朗、厚街、常平、塘厦、寮步。从“专业镇”到“生态圈”,东莞的突围之路,不仅体现出镇域经济的强劲韧性,更揭示了其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敢闯者再出发。镇域经济的生命力,永远蕴藏在改革创新的勇气与远见之中。
产业生态致胜
“老树发新芽”升级跃迁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以产业优化、环境重塑、空间重构等为抓手,探索镇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珠三角地区的一些镇域开始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
近年来跻身“千亿镇”的长安镇。
例如,长安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聚集了OPPO、vivo等全球智能终端龙头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2024年,长安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50.7亿元,成为广东第三个、东莞首个“千亿镇”;大朗镇以“世界毛织之都”为依托,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年产9亿件毛衣占全球市场份额20%,纱线年交易量突破100万吨。
大朗镇“毛织节”。
虎门镇凭借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服装第一镇”。近年来,虎门镇通过打造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构建了3000家企业、40个专业市场的产业矩阵,催生出以纯等年销近百亿元的本土巨头。2024年,虎门进一步完善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版,持续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东莞市听雨轩服装有限公司数字化改造后车间。
力行则将至,笃志则必达。以长安、虎门等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早、发展势头良好的强镇,已经在工业化基础上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工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主动引导新兴产业的孵化发展,产业发展的集群化优势、链条化优势、数字化优势不断彰显。
近年来虎门服装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东莞镇域经济的强势,本质上是产业生态的胜利。最先跻身“千亿镇”的长安,以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依托OPPO、vivo等链主企业,构建起覆盖智能视觉、新能源配套的多元产业格局,每平方公里产出11亿元GDP的“亩产效益”成为标杆。这种“老树发新芽”与“新竹破土出”的协同效应,让东莞镇域经济摆脱了传统代工模式的桎梏。
可以说,东莞镇街作为全国镇域经济的“排头兵”,在产业生态升级的进程中,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空间重构为抓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从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跃迁、从单一产业向生态协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这一过程中,镇街不仅依托政策红利与产业基础,更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全国镇域经济转型提供了“东莞样本”。
布局未来,突破边界,东莞镇街需要更多想象力的放飞和生产力的奔涌。
破解深层桎梏
探索全新赋能转型路径
处一隅,观全局。相比以往的“强镇榜单”,此次“百强镇”榜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还综合考量了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公共服务等多维度因素,打破了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模式。
比如从广东镇域综合发展力前十来看,GDP高于小榄镇的长安镇、塘厦镇等,排名还在小榄之后,这些新维度的考量也须纳入东莞镇街今后的发展中。
位于塘厦镇的南站山水天地。
辉煌背后亦有隐忧。传统产业大镇如虎门、厚街等面临增长乏力等问题,比如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部分镇街受制于土地碎片化、人才储备不足,陷入“大而不强”“全而不新”的困境。中山古镇镇曾因固守传统光源技术错失转型机遇,这样的教训时刻提醒着东莞镇街:产业升级不能仅依赖单点突破,需构建全域协同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同样凸显。尽管长安已突破千亿,但可以注意到,近年来东城、南城等中心城区与传统产业镇的差距持续扩大,暴露出“头部虹吸效应”下的资源分配矛盾,值得警惕与深思。
笔者认为,面向未来,东莞镇域经济需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产业生态再升级。全市加速“8+8+4”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东莞镇街要以龙头企业为支点,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二是空间与要素重构。破解土地瓶颈,推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型社区。同时,需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构建“基础研究(松山湖科学城)—应用转化(专业镇)—产业落地(制造集群)”的创新链条。
三是探索区域协同新范式。深化与深圳的“科创—制造”协同,推动临深镇街承接创新溢出,如塘厦、凤岗可借鉴苏州昆山对接上海的模式,成为大湾区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内部则需强化镇际产业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滨海湾新区与长安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错位互补格局。
临深片区的凤岗镇。
发展经验表明,东莞镇域经济的成功不仅在于经济总量的攀升,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重构、全域协同”的转型路径。未来,东莞各镇若能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破解空间、人才、制度等深层约束,或将为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具启示性的篇章。
破茧化蝶,方能与风共舞。
南方+记者 朱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