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龙塘:探索“四筹”模式,趟出乡村绿化共治共享新路径

南方+

为深入推进绿美清远生态建设,龙塘镇将乡村绿化与兴村富民紧密结合,积极推动从“政府主导”向“群众主角”,从“短期增绿”向“长效生金”等方面转变,探索推行“社会筹资、政府筹苗、村组筹地、村民筹力”的“四筹”模式,深入落实和巩固“谁种植、谁养护、谁收益”原则,建立适合本地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将绿美成果和村民共享,切实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乡村绿化共治共享的积极性。

完善村规民约,夯实乡村绿化共治共享群众基础。为了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植绿爱绿意识,鼓励村民自发利用自有空闲用地认种认养经济树种,打造“小果园”“树木园”,龙塘镇通过“三步走”推动“谁种植、谁养护、谁收益”原则写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走访活动,组织镇村干部走访14个村(社区)百余个村民小组,认真开展座谈交流,深入宣传认种认养的绿美价值,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积极开展村民共商,召开村民小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会议,结合村组实际,将“谁种植、谁养护、谁收益”与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等建设美好家园的传统乡约有机融合,形成有乡土味,村民喜闻乐见、愿意共同遵守的约定内容;严谨提供条款建议,联合司法所、法律顾问逐村审核村规民约,确保条款既合民意更合法理,并通过公开栏公示修订内容,让村民看得懂、能监督、愿遵守。目前,有种植需求的14个村(社区)村规民约修订率达100%。

银盏社区蚬坑村村民小组长在自家屋后打造小果园。孙运冰 摄

银盏社区蚬坑村村民小组长在自家屋后打造小果园。孙运冰 摄

积极统筹协调,加强乡村绿化共治共享整体合力。针对乡村绿化资金来源渠道不够广,村民“怕花钱”“嫌麻烦”“缺技术”“动力弱”等顾虑或问题,龙塘镇积极探索“社会筹资、政府筹苗、村组筹地、村民筹力”模式。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发动企业、个人、“两新”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捐资助力,根据村民种植意愿,协调采购一批易成活、好挂果、能收益的龙眼、荔枝、黄皮、土沉香等经济树种,发动各村小组集体、村民整合边角地、闲置地块,安排技术人员帮助和指导,协助村民提高种植、养护能力,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其间,一批村民小组长积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银盏社区蚬坑村村民小组长带头在自家屋后认种认养黄皮、嘉宝果等果树5株,带动蚬坑10余户村民意向认种认养果树200余株,“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让给群众赚”的风尚逐步形成。

民平村向南村小组村民种下果树。通讯员供图

民平村向南村小组村民种下果树。通讯员供图

争取各方资源,强化乡村绿化共治共享资源保障。龙塘镇深入推进“四筹”模式,积极挖掘、联动各界社会力量和资源,盘活、用活乡村闲置地块,积极调动村小组、村民群众的植绿护绿积极性,让更多村民共享绿化成果,实现“四筹”模式初步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已争取企业、协会、“两新”党组织等方面认捐筹集资金10多万元,发动200多名企业人员、党员与60多户村民共同开展植树增绿。例如,在安丰村石屈村小组,“两新”党组织捐赠2万元,采购黄皮、荔枝、黄皮等果树 180 棵,周边8户村民提供个人用地,共同种植打造一片“党群同心林”,由8户村民负责后续管护,自享收益;民平村向南村小组用活村集体约17亩的闲置土地,积极筹集资金自购荔枝70棵,并由镇采购荔枝、龙眼等果树500棵,组织村民一同种下,自发打造了一片绿美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果园,为乡村留下美谈、美景、美食;湴冲村发动43户村民利用自家空闲用地认种认养各类果树近500棵,让更多村民能直接共享绿化成果。

接下来,龙塘镇将持续探索“四筹”模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村民小组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村民绿美“主人翁”意识,深化落实“谁种植、谁养护、谁收益”,形成更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激励措施,促进实现“村有绿景、户有绿院、民有绿利”的美好景象。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石怡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