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楼器没有包容和温暖,只会加剧莫比乌斯环

南方+

00

前不久,一位粤西的朋友向笔者吐槽起一件事,说他们夫妻俩为了照顾明年即将高考的儿子,特意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小房子。刚搬进去不久,就发现天花渗水,于是到楼上邻居敲门协商,能否找专业师傅来检查下,到底水是从哪里渗下来的,在没有分清责任前,钱可以由他们这一方来垫付。

殊不知,楼上邻居听了咬定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不管他们如何沟通,就是不肯配合。好家伙,听说楼上楼下两户人在吵,物业公司也过来调解了,但结果还是一样,邻居就是不讲理,也不配合。

记得最后一次,对方可能听得烦了,显得情绪非常暴躁,冲着他直接发飙,说白道黑道随你怎么来,就是别指望进他们家门来搞事。

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朋友也觉得沟通不下去了。毕竟夫妻俩搬来这里目的是陪儿子高考,不是找人打架的。在这个关键时刻与邻居冲突起来,没什么好处。但楼上渗水已经造成他两间房子的墙面都出现空鼓、开裂、脱皮和发霉等现象,不开门室内能明显闻到一股异味,没有解决源头问题,还不敢马上请装修师傅来处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认为楼上就是看他夫妻俩长得朴实,又是外地人,好欺负。就这样越想越纠结,他脑里后来蹦出来一个计划:等儿子高考完,他们马上搬离这个小区,然后网购一台震楼器,报复一下这个不讲道理的恶邻居。

震楼器是个什么鬼?可能南方+房产频道的读者大多没用过,但都听说过。震楼器,说白了就是一种改装过的振动马达,在网上被戏称为“邻里和谐神器”,实际是专门用来报复楼上楼下邻居的“恶作剧”电子产品,贴着天花板或者墙面安装,通电后会频频地发出各种振动。声音虽然不大,但持续性和节奏感特别强,就跟那个发情夜鹰的叫声一样,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得特别烦人,对有神经衰弱症的人来说更是一场噩梦。

传统震楼器。网络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振动马达原是工业上一种用于振动筛分的设备,一般用于煤矿、冶金、石材、建材、医药、化工等行业。第一个发明震楼器的人到底是谁,只要其本人不站出来承认,相信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早在2013年左右,就有一些小商贩在网络商城上公开叫卖这种产品,早期设计和做工比较简单,主机的外观是一个短圆柱体,里边藏着马达,重量只有1斤多,功率在10W到100W之间,不怎么耗电,也无需打孔安装,只要通过一根伸缩杆的支撑,就可以顶在屋顶上,可以随时拆卸。第一代产品的做工特别粗暴,有一档功能叫“地震模式”,开启后其夸张的震动方式,头一次体验的邻居都会觉得心惊胆战,以为真的是地震了。

懂物理学的都知道,这款神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启动后,主机里的电机会让敲击锤做活塞运动。选择不同挡位,敲击锤的振动幅度和速度也不同。这个东西的厉害之处在于,功率低、隐蔽性非常高,不进屋查看,根本不可能在外部检测发现。邻居虽深受其扰,但苦于找不到直接证据,物业和民警上门只能调解,而报复的人都知道“猫和老鼠”的游戏,有人干预就停几天,没人管了就再来,如此反反复复,直接熬到你心里崩溃,最后只能悻悻搬走。

但不得不说,早期产品实在太粗糙了,调到“地震模式”还会让楼房产生明显的晃动感,不说别人,使用者本身都觉得有点吓人:不安全。所以,2015年以后的升级版,很快就根据“扭曲的市场需求”做了优化,推出更低功率且可以无线联网并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控制的新一代产品。2017年以后,甚至还推出可以降低自家影响的版本。对于受害者来说,这类小发明当然是越来越损。但对于报复者来说,却觉得很爽,第一次使用可以瞬间达到情绪发泄的功能。

过去十多年,震楼器已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扭曲变化,历经了多次技术革新。传统那种直接从工业挪用过来的震楼马达逐渐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名为“骨传导共振蓝牙音箱”的新型产品。

什么叫骨传导共振呢?笔者用科学原理给大家拆解一下。正常耳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通过音响产生的声波传给耳膜,再传给内耳的听觉神经,让人和动物实现感知。所谓骨传导,可以通过颅骨震动绕过耳膜直接连接内耳。有人形象地比喻,就像用舌头舔冰棍时,牙齿碰撞的声音直接“穿脑”。共振的概念不说大家已经知道,当震楼器振动频率等于建筑固有频率时,整栋楼秒变巨型音响,共振产生的怒气值相当于MAX暴击。太恐怖了!

骨传导共振震楼器。淘宝截图

笔者亲眼见识过这种产品,外观就像一个设计很时尚潮流的蓝牙音响——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音响,具有一般蓝牙音响的所有功能,平时若不拿来震楼可以与手机联机听音乐。这类音箱仅比巴掌大一点(90x90x120mm),净重580g,但开机后产生的共振效果,对墙面有着强大的穿透力,无论是隐蔽性,还是实际功能,都远胜于传统震楼器。让笔者非常惊讶的是,其不仅内置可充电的锂电池,竟然还有通话功能。其额定功率只有26W,充满电可以连续播放3~4小时。

笔者还见过一种流星脚踩超薄震动器,以为是新一代震楼器。网上的店家吹牛说采用了进口芯片,超级稳定,仅比普通耳塞大点,充满电可以连续使用24小时,隔墙距离150米可接收,有长震、间隔震和回震三种不同模式。但后来调查了一番才知道,这是供麻将桌上作弊专用的电子产品。

当然,文章写到这里,笔者要严肃正告各位南方+房产频道读者的是,不管商家如何神吹,你是基于何种目的使用,都改变不了这种恶作剧神器“非法”的本质。

不可否认,包括笔者前述这位朋友在内,都曾经是各种邻居纠纷的受害者,有过自己的委屈和无奈。但这都不能成为其使用非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理由。

正如某些学者所言,震楼器的本质是“私力救济”的极端异化。因为,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报复他人时,必然也会侵犯到其他更多无辜者的权益。

每个震楼器背后,都站着无数个深夜被噪声惊醒的“都市失眠人”。特别是当个体困境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形成了“集体愤怒共振”,震楼器也从私人武器演变为社会情绪的外显符号。

脚底一对一双向震动器是打麻将作弊用的。

脚底一对一双向震动器是打麻将作弊用的。

也有人说,从社会学视角看,震楼器的存在堪称现代都市生活的“暗黑寓言”,折射出多重社会矛盾的交织与冲突解决机制的失效。

最近,广州黄埔区夏港街道保税社区某小区的业主便向媒体记者反映,因他楼下住户之间存在纠纷,7楼住户疑似安装了“震楼器”报复8楼,一阵阵规律性振动的噪声持续了两三年,住户不堪其扰,虽然居委会、物业和警方均积极介入,但由于证据不足,至今未能解决。

与此同时,震楼器作为一种“私力救济”手段,其使用代价也是非常大的。震楼器扰邻的行为虽然难以取证和处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代表正义的“公力救济”已经失效。

根据我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故意使用震楼器对他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除了要依法承担相当民事赔偿责任以外,还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甚至背上刑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这表明,使用震楼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不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近年来,震楼器引发的各种邻里冲突争斗时有发生。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辽宁葫芦岛的程某因楼上邻居孩子玩耍噪声,怀恨在心,半夜用震楼器报复。楼上邻居陈某不堪其扰,下楼理论却与程某发生肢体冲突,被程某抱摔致骨折。法院以故意伤害为由判处程某赔偿10万元;2024年1月,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一小区,上下楼邻居因噪声问题开启震楼器、磨地机“大战”,甚至升级到提刀追砍,最终一人受伤,一人获刑。同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震楼器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最终一人受二级轻伤,一人被判拘役5个月。

对于网店公开售卖震楼器等非法电子产品的现象,2023年,广州市海珠区法院相邻权纠纷案结案后,法院曾经专门向淘宝等电子商城出具过司法建议书,建议电商平台依法整治通过网络销售“震楼器”的行为。当年,法院发出司法建议非常明确:对于出售以非法制造噪声为目的“震楼器”等设备的网络店铺采取清理、警示、下架、关停等措施;屏蔽“震楼”“自家不太吵”“反击”等关键词;对于有隐性“震楼器”用途的蓝牙共振音箱,规范网络店铺经营活动,禁止使用暗示、诱导消费者用于非法制造噪声的广告语等。

而后,淘宝等商城立刻对这类非法产品予以了下架。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笔者专门登录淘宝商城了解,发现虽然仍有零星商户在出售新款震楼器,但不专业的用户确实很难一下搜索到这些产品。

客观来讲,当下城市社区发生的各种邻里纠纷,许多都是因为房子本身的质量问题。今年4月14日,住建部官网发布通知要求,今后将聚焦城镇住宅工程隔声、串味、渗漏等质量问题,开展重点整治。通知强调,要严格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将隔声、防串味、防水作为审查要点。此外,住宅隔声要关注主动降噪与被动隔声设计举措。住宅防水要按照“防排结合、以排为先”原则,关注排水和防水措施是否完备。可预见的是,监管部门从设计、材料、施工、验收等四个环节落实全链条监督检查后,制造邻里矛盾冲突的这些根源问题将一步步得到清理。

当城市居住密度突破临界值,楼层隔板从“物理边界”沦为“心理战场”。于是,传统邻里“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也被压缩成“抬头不见低头吵”的尴尬。

高层建筑形成的陌生人社会对现代人的生活是一种挑战。资料图片

有人说,类似“电梯不社交”现象,震楼器争议本质是陌生人社会缺乏冲突缓冲机制的具象化。震楼器将噪声武器化,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声景政治”。使用者通过技术获得“以噪制噪”的虚假掌控感,实则陷入“报复-反报复”的莫比乌斯环。

不管我们处在哪一边,这实际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城市生活和社区生活。相信,随着新科技的介入,有关机构迟早会开发出“AI噪声溯源系统”,最终用科技化解矛盾而非加剧冲突。

但从根本上来说,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人。未来要真正解开这个无尽循环的怪圈和死结,只有让冰冷的混凝土森林,重新生长出人性的温度调控机制。毕竟,对抗噪声最好的隔音棉,永远是彼此的理解与包容。

南方+记者 冯善书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