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穗月静好,为广州沉淀出古今辉映的鎏金底色。
一堂一寺、一砖一瓦,蓦然回首,人人耳熟能详,又常常耳目一新。
穿越古今,融汇中外。换个视角看羊城,《遛湾·穗月回声》邀你一起聆听岁月回声。
广交会琶洲展馆外,万国旗迎风招展,不同肤色的客商正在此高效对接订单。
这场景,与千年前光塔街蕃坊的盛况遥相呼应。
当年怀圣寺光塔指引着波斯商船靠岸,蕃商用珊瑚换丝绸的喧闹声,至今仍回荡在光塔路的青石板上。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秦汉时期就与海外“互粉”。
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非洲象牙,就是这个时期“跨国带货”的铁证。
南越王墓出土银盒。
到了公元7世纪,广州作为“东方第一港”已火到出圈。
据史籍记载,唐朝时期与广州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120多个。
当时珠江岸线还在今惠福路一带,坡山古渡前千帆竞发的场面,连刘禹锡都写诗点赞: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广州海事博物馆内的绘画,呈现了广州贸易繁华的景象。
每年随着季风变换,广州港上演着热闹的贸易往来:
冬天,商船载着丝绸远航;
夏天,又运回异域的乳香和玳瑁。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唐代文化层中出土的胡人象牙雕像。
由于往返一趟要两年,数以万计蕃客需在广州长期居留,史称“住唐”。
朝廷索性在坡山古渡旁设蕃坊,形成东起米市路、西至人民路的“国际社区”,即今光塔街一带。
彼时,36米高的怀圣寺光塔矗立其间,白天以塔顶金鸡风标导航,入夜燃灯为帆船引路,堪称古代GPS。
当年的蕃坊究竟有多繁华?
史料记载“蛮声喧夜市,海色浸潮台”,再现了市井喧嚣。
美国汉学家谢弗更生动描绘出“午时鼓响讨价还价,日落散市香料弥漫”的贸易盛况。
北宋时期,随着“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朝廷将蕃坊纳入西城墙保护范围,并开挖南濠渠引商船入城。
宋代广州三城图
据当年阿拉伯学者统计,此时“蕃坊”居民达20万人,商贸达到最鼎盛时期。
明代珠江岸线南移,光塔路一带的“蕃坊”逐渐远离珠江,蕃客大量减少。
沿江地带又淤积出大片滩涂地,淤积的新地很快成为开展商业贸易活动的场所。
清代中后期,今光塔街一带成了驻粤八旗兵的“旗境”。
满族驻军留下的“马厂巷”“和义巷”,与阿拉伯风格的怀圣寺比邻而居。
岁月更迭,蕃坊的繁华已成往事,而对岸的广交会,正续写着新的“住唐”传奇。
千年前蕃客在蕃坊落地生根,光塔街的文化融合故事也由此展开。
据史学家考证,唐开元年间,每年有80多万外商往来广州港。
他们带着异域的香料、珠宝泊船珠江,往往一住就是大半年。
久而久之,这些被称为“蕃客”的商人,把异乡过成了故乡。
他们听着粤语、吃着早茶,渐渐活成了地道的“老广”。
有些外商更是直接娶了本地姑娘,成了最早的洋女婿。
他们的后代,被称为“土生蕃客”,成了广州最早的“侨民”群体。
这些外商子弟不仅能学汉语、读四书五经,还能参加科举考试。
阿拉伯人李彦升就曾赴京赶考,最终金榜题名,成为唐朝进士。
到了宋徽宗时期,广州已设立“蕃学”专门教授外商子弟中华文化,堪称宋代的双语国际学校。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就曾赞叹,蕃坊内外国人的风俗信仰都得到充分尊重。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光塔街延续千年。
清代时,这里迎来了新的居民——1756年,1500名满洲八旗官兵南下广州,与早先驻防的辽东汉军八旗共同戍卫羊城。
教育传统也随之延续:同文书院(今朝天小学)应运而生,成为广东首家官办外语学校。
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同文书院又转型为专收八旗子弟的学堂。
驼铃远去,马蹄依稀,光塔街的文化底色却愈显斑斓。
如今的光塔街,聚居着回、满、瑶等28个民族,是广州最具多元色彩的街区,续写着千年包容的传奇。
当一座建筑成为整条街的名字,它的历史分量不言而喻。
光塔街的光塔,就是这样一座见证千年的地标。
千年前,远渡重洋的阿拉伯商人在这里垒起光塔,建起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怀圣寺。
如今走进这座融合中式飞檐与阿拉伯元素的建筑,依然能感受到独特的“蕃坊”记忆。
怀圣寺环境清幽,免费开放,主殿和光塔不对外开放参观。
不过,你依然可以近距离欣赏36.6米高的光塔巍然矗立,聆听塔顶邦克楼诉说的千年故事。
历经战火洗礼,这座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见证。
参观完古迹,不妨到对面的莎车餐厅尝尝地道新疆风味。
手抓饭、烤羊肉串的香气里,仿佛还能嗅到当年丝路驼队的烟火气。
这样的美食体验,正是光塔街文化交融的最佳见证。
而这种交融,远不止于美食。
以光塔为中心,方圆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竟汇聚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建筑:
南有满族观音楼、五仙观和基督教堂,北有苏东坡题字的六榕寺和佛教禅宗发源地光孝寺。
五仙观。
更令人惊叹的是,古代“羊城八景”中有五处都在附近。
漫步光塔街,每一步都能邂逅历史的印记:
崔府街,因南宋名臣崔与之家居于此而得名;
福地巷,讲述着明代状元伦文叙一家三进士的传奇。
而“擢甲里”“玛瑙巷”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至今仍在诉说着波斯商人的往事——
前者是阿拉伯语“小巷”的直译,后者则因玛瑙集市得名。
走在光塔街,千年前的驼铃声犹在耳畔。
这种古今交织的奇妙感受,在广交会万商云集的今天显得尤为真切。
从古蕃坊到广交会,广州的开放基因从未改变。
撰文:刘自如
设计/AI 生成:张雅
AI审核:夏令
统筹:黎詠芝 高静宁
来源:南方+、广州日报、广州越秀发布、广州港集团、广州海事博物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