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入眼、幸福入心|阳山铺就绿美城乡新画卷

南方+

春天的阳山,是色彩缤纷、令人沉醉的。大崀镇松林村的村道上,新种植的黄花风铃木开得正盛,形成了一条数百米的“黄金带”;太平镇大城村,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岭背镇高速出口沿线,新栽种的白玉兰树苗吐露嫩芽,郁郁葱葱的绿意随道路延伸;县城江滨西路,道路两旁的紫荆花连绵成花海,粉色、紫色的花朵相互交织,繁花压枝,美不胜收……

春天的阳山,色彩缤纷。图为县城江滨西路上紫荆花盛放。 唐志光 摄

春天的阳山,色彩缤纷。图为县城江滨西路上紫荆花盛放。 唐志光 摄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近年来,阳山县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绿美生态建设相关工作部署,以全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制度供给、深化治理改革,构建起“三级联动、全民参与、产治融合”的生态治理新格局。时下,一幅幅“美景入眼、幸福入心”的绿美城乡画卷铺展开来,成为阳山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示范带动新格局

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年初,阳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振宇率领县四套班子成员,与县直机关干部、志愿者及群众代表一起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当天,全县上下积极响应,共栽种各类苗木18771棵,为阳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阳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振宇率领县四套班子成员开展植树活动。 段灿摄

以上率下,阳山全县一体推进绿美阳山生态建设。

为推进绿美生态建设,阳山层层压实责任,持续掀起绿美建设高潮。阳山将绿美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县级统筹、镇街主战、村级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紧紧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推动乡村绿化从“点上出彩”迈向“全域提升”。同时,县委制定印发绿美阳山生态建设意见,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培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罗振宇强调,全县上下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全县上下要抢抓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苗木成活率,持续擦亮阳山生态文明的亮丽名片。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活力。

在推进过程中,阳山紧扣绿美阳山生态建设目标,找准城市植绿增绿空间,科学编制县镇村绿化工作方案以及绿化规划图,创新建立了“一镇一专班、一村一方案”的推进机制,在全县13个镇159个行政村,全面推行“镇村组”三级共建模式,通过见缝插绿、立体植绿、留白增绿,确保落笔在“绿”,指向为“美”,持续擦亮绿美生态底色,共同绘就绿美生态“新画卷”。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火热进行

营造植绿护绿良好氛围

在七拱镇琶迳村,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和村民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多名党员干部和村民三五一组,在村道旁“见缝插绿”,种下100多棵紫薇树;在杨梅镇,该镇通过充分发挥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优势,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有能力的“三新”党组织通过认捐认种等方式,为绿美杨梅生态建设增绿添彩……

春意盎然,绿满阳山。当前,绿美阳山生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阳山全县上下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筑绿美生态新篇章。

据了解,在深入推进绿美阳山生态建设过程中,近年来,阳山县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深化“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企业、乡贤与乡村结对共建。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市直部门、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妇女、网格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合力打造“企业林”“青年林”“巾帼林”“网格林”等主题林,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共建格局。

“此次活动种下约100棵异木棉树,能为家乡种下一棵树,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今年早春开展的植树活动中,岭背商会会长欧光贤一边培土一边感慨。

“种一棵树,增一片绿,献一份情。”岭背镇武装部部长陈荣锋表示,作为基干民兵,不仅要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作用,也要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呼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民兵“绿”力量,不断擦亮岭背镇生态底色。

同时,阳山还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共建机制,创新推出“绿美积分制”“庭院经济奖补”等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绿美建设的积极性。

七拱镇创新推出“果树进万家”行动。岩口村、芙蓉村免费发放1200棵黄皮果树苗,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四旁五边”种植,实现“环境美化+经济增收”双赢;太平镇围龙村探索“美丽庭院”模式,通过乡村能人捐赠、村民自筹获资4.8万元,组建“庭院营造队”打造三角梅、紫薇等复合型庭院,同步推行“幸福积分制”,村民通过美化成果兑换生活物资,形成“家家种绿、户户争优”新风尚……

截至目前,阳山已打造“四小园”1.7万余处。

据了解,截至目前,阳山已打造“四小园”1.7万余处,种植经济林果14.8万株,带动2.5万群众参与。

为确保“种一棵、活一棵”,今年来,阳山还积极构建“专业培训+技术指导+苗木供给”全链条服务体系,组建44人绿化技术团队,已持续开展“送技下乡”40场次。

在深化治理改革,打造“长效管护”方面,阳山创新“建管并重”治理机制,构建“县级督导、镇级考评、村级维护”三级管护体系,推动管护责任层层落实。

目前,全县159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建立乡村绿化建设网格化管护机制,共划分乡村绿化网格岗1303个。同时,将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网格绿化管护,形成多元共治、长效可持续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生态治理从“末端管控”向“源头预防”转变。

在太平镇沙陂村,该村实行“1+3+N”智慧管护模式,将“专业养护”与“村民自治”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绿化管护精细化水平,树苗成活率达95%以上。

绿美经济绘就振兴画卷

林改创新激活生态财富

春光和煦,走进大崀镇松林村,一幅“山水入画、人在景中”的绿美图景跃然眼前:村头流水潺潺,假山与修竹相映成趣;田间黄花风铃木绚烂绽放,西洋菜田郁郁葱葱,游客们漫步其间,在创意打卡框前定格乡村诗意。不远处,8栋由村集体与专业公司联合改造的民宿正加紧收尾,预计今年7月份将可正式迎客,为“湖光山色 诗画田园”再添文旅新名片。

大崀镇松林村春日美景。 冯国志 摄

大崀镇松林村春日美景。 冯国志 摄

“推开窗是青山、出门见河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老房子?”村民李大姐站在自家改建的民宿前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点赞。

据了解,近年来,松林村以“绿美庭院+民宿经济”“绿美产业+农耕文化”为双引擎,打造总长21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串联神峰关3A级景区、明清盐铁古道、百花山农业公园等39个自然村节点,还成功入选“广东省百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通过引入文旅管理公司,创新“村集体占股88%、企业运营12%”合作模式,进一步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农房,打造独栋山景民宿群,涵盖两房至四房多元户型,实现“闲置资源”向“网红资产”的华丽转身。

绿美生态勾勒“一村一景”。松林村以“村村有绿、户户见美”为目标,在欧屋路口至水圳头沿线种植桂花、三角梅等600株苗木,打造“一村一景”绿化示范点。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主体”模式,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生态采摘园”等项目,成功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30%。如今,村民们自发成立护绿队,将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专业养护、长效管护”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松林村的成功蝶变是阳山大力推动“绿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三年,阳山全县实施林分优化6.54万亩、森林抚育11.41万亩,全民植绿200多万株,2024年林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9%。

阳山以林改为抓手,持续释放森林资源潜力。在南岭瑶山瑶灵芝种植基地,林农张大哥喜笑颜开:“林改让我们林农成了山林主人,去年新增种植面积30亩,累计超1230亩,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28户村民参与种植。”

创新模式,做大“绿色蛋糕”。阳山还积极探索“村、民、企”联合经营模式,推动茶、果、苗、药、菌、蜂等林特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林下种养产业达15万多亩,建成灵芝、油茶、中草药等特色基地20余个,林业产值突破5亿元。

为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阳山创新林权融资机制,近三年商品林承保面积128.9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15.48亿元,并推出林下经济(油茶、中草药)保险,覆盖种植户超2000户。

目前,阳山正不断发力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并积极探索推动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孟齐飞 张丽思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