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倒计时:场馆建设如何推动大湾区城市发展?

点解
+订阅

200天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拉开帷幕。

当旧场馆破茧重生,新地标刺破天际,大湾区正用钢铁骨架重塑城市基因。

从天河体育中心、深圳大运中心到佛山世纪莲,这些城市进化的活体标本,嵌入了大湾区发展的每一轮叙事。

本次全运会是首次多地联办,也是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在中国最繁荣的城市群,体育赛事将燃起怎样的新脉动?

从农田到地标,场馆勾勒城市新轮廓

今年,广东即将第三次迎来全运会,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全都在广州举行。

体育盛会的馈赠,早已超越赛期的喝彩。

1987年,全运会首次来到广东。为了迎接六运会,天河体育中心应运而生。

在那之前,广州天河就是一个农村,天河体育中心及周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农田、零零散散的鱼塘和被废弃的天河机场。

1984年夏天,各路工程机械、装备车辆开进工地,打下了第一根桩。

三年后,广州体育中心拔地而起,马鞍形外观与岭南特色露天平台惊艳世界。

图片

而后,中信广场、市长大厦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与火车东站、天河北金融区、体育中心一脉相承的天河城商贸圈逐渐成熟,一个全新的天河拔地而起。广州城市“东进”有了关键一跃。

2001年,九运会再次选择广东,主赛区设在广州。奥体中心带动了天河东部地区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城市空间的再次“东进”。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塔、海心沙亚运公园等地标落成。燕岭公园—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广州塔—海珠湖这条南北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闪亮登场。

一个六运会,变出新天河;一个九运会,变出新广州;一个亚运会,走向国际化。纵观广州近20年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这几次重大赛事为起点。

深圳龙岗的蝶变,同样始于赛事。

2011年大运会前,这里是“特区的关外之地”“来料加工区”,遗留着多个百年古村。

大运会场馆和大运村的选址,定在了龙岗中心城西区,直接改变了村子的命运。

昔日村落的原址上,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世界级配套”深圳大运中心破土而出,占地面积约92.6万平方米的大运村开门迎来全球嘉宾。

这块土地一跃从小村落变身城区最前沿。龙岗借助大运会东风,一跃成为深圳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和文体高地。

每当夜幕降临,大运中心“水晶石”场馆流光溢彩,成为龙岗城区的点睛之笔。

视线转向岭南腹地,佛山新城的生长年轮同样镌刻着体育印记。

陪伴佛山人度过每一次重要时刻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因2006年省运会而兴建。

世纪莲体育中心坐落于东平河畔,因外形像绽放的莲花而得名,建成后一跃成为佛山地标。

世纪莲体育中心和东平大桥、佛山新闻中心等重点项目,共同见证了佛山新城的蝶变。

因体育盛会而生,不止步于赛事,这些场馆是城市生长的年轮,更是嵌入城市肌理的发展坐标。

当赛事的聚光灯亮起,它们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

旧馆改造,老地标迎来新升级

十五运设竞体项目共34个大项,401个小项,广州承担136个小项,深圳承担82个小项,两个赛区合计共承担54%的小项。

升级改造既有比赛场馆成为重中之重,广深两地的老牌体育场馆正以全新面貌迎接新的高光时刻。

作为十五运开幕式场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焕然一新。

奥体中心改造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体育场外观采用水平挑檐、带型落地窗等岭南现代建筑元素,看台首层增加1500平方米环形骑楼空间,整体改造更具有“岭南气质”。

南方+ 姚志豪 拍摄

能够击败天河体育中心、海心沙和深圳湾体育中心,让很多人对奥体中心的咖位,又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

早在2001年,九运会也在这里开幕,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奥体中心。

图片

奥体中心作为全国首个拥有8万座位的体育馆,打破国内体育场传统的圆形设计观念,建造成缎带式屋顶,从下往上看,仿佛柔顺的缎带漂浮在蓝天。

改造充分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还有省人民体育场。

省人民体育场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古体育场之一。

省人民体育场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古体育场之一。

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的活化石”的省人民体育场,在外立面的改造上,广泛使用屋顶挑檐、农讲所门楼、骑楼柱式、岭南花窗等元素,计划本月底完成竣工验收。

距离奥体中心8公里,广州重磅人气场馆——天河体育中心也在刷新改造进度。

这座承载六运会记忆的场馆再次焕新:国际田联认证的1000米跑道串联慢行系统,拆除围栏后形成1.5公里生态绿廊,成为全民共享的运动空间。

在深圳,场馆改造充满科技元素。

深圳湾体育中心增加了无障碍席位,打造AI能源管控平台,实现近零碳排放。

深圳湾体育中心,因其独特的椭圆形屋盖和巨型网格结构,被誉为“春茧”。

“春茧”是能看到海的体育场,最东端的设计结合深圳湾的海景,创造了一个通透的剖面,横跨100多米,仿佛一个开放的“落地窗”,让观众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海景。

在深圳湾体育中心,观众可以边看比赛边看海。

在深圳湾体育中心,观众可以边看比赛边看海。

2011年,深圳大运会的召开,让“春茧”震撼登场,一举成为深圳新名片。

深圳大运会的另一个主赛场——大运中心,场馆硬件设施大幅提升。馆内两侧新增高分辨率LED显示屏,达到国际田联及国际足联比赛标准,田径场更获得国际田联一级认证。

如今,十五运深圳赛区场馆验收完成,一次性全部达标。

湾区新叙事,体育重塑城市竞争力

重大赛事正成为湾区城市跃迁的加速器。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八。

六运会举行后的1989年,广州经济总量跃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的助力下,广州实现GDP突破1万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2011年的大运会,让作为赛事主场之一的龙岗第一次零距离、大规模接触世界。龙岗大运片区也因大运会得名,走向世界舞台。

举办重大赛事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全球显示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2014年,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动工,2015年起引入珠海WTA超级精英赛,随后陆续承办国际网球顶级赛事。

目前,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拥有一片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中心球场。

目前,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拥有一片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中心球场。

如今,珠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同时拥有ATP和WTA巡回赛的城市。十五运网球项目也将在珠海举行。

科学规划引进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因时应势推进现代化体育场馆建设,也是重塑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今年3月,投资约319亿港元的启德体育园正式揭幕。启德体育园主场馆以“东方之珠”为设计理念,设有5万座席。启德体育园是十五运香港赛区的主会场,将承办4个全运会项目。

香港体育最早被人熟知或许是因为赛马,如今,香港已经在迎来“体育盛事化”阶段。香港启德体育园计划成为亚洲顶级体育场馆,推动香港从“赛马之都”向综合性体育城市转型。

当十五运倒计时牌跳动至最后200天,大湾区正以场馆为笔,在珠江口描绘新的发展蓝图。

场馆之上,是钢筋水泥的革新;场馆之外,是经济脉动、生态理念与人文温度的共生。

撰文:林双英

统筹:黎詠芝

来源:南方+、中国广州发布、全运广州、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崔格僖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