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 | 又一起!4岁幼童误吞纽扣电池,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广州卫健委
+订阅

儿童总是会对

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

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往往无法识别

常常给家长带来“惊吓”

4月9日深夜,一名4岁幼童误吞纽扣电池,被送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下称广医四院)救治。消化内科、麻醉科、儿科急诊等多科室医护团队迅速响应,通力协作,成功完成异物取出术。

医学指导:

梁杏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当晚,广医四院消化内科梁杏花副主任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急诊科前台突然打来紧急电话:“梁医生,一位4岁患儿在外院就诊时被确诊误吞纽扣电池,因外院不确定能否处理,现患儿家属正在向我科咨询内镜取物事宜。”

梁杏花医生立即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儿童误吞纽扣电池可能导致严重的化学灼伤,甚至危及生命。她当即答复:“技术上可行,但需要评估电池位置和患儿麻醉条件,请家属立即带患儿来院。”

多学科会战,与时间赛跑

半小时后,患儿及其家属抵达医院。消化内科颜蓉副主任医师、儿科医师及其他医护人员已提前就位。经详细询问病史,获悉患儿就诊前三小时曾进食,此时实施麻醉存在较高风险,需待患儿胃内容物排空后方可进行麻醉操作。

患儿父母闻讯后情绪愈发焦虑,经医生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最终获得家属充分理解与积极配合。随后,多学科诊疗团队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有序推进各项救治流程。

午夜时分,在麻醉科李俊锋主任指导下,陈美强主治医师为患儿实施气管插管麻醉。麻醉成功后,颜医生立即实施急诊胃镜检查术。术中所见与术前评估一致,患儿胃腔内残留大量食糜,严重影响内镜视野,不仅增加纽扣电池定位难度,更使取出操作面临巨大挑战。

手术室内医护人员争分夺秒

随后,医护团队在内镜引导下置入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于内镜直视下反复抽吸胃内容物。经多次抽吸后,患儿胃腔内食物残渣有所减少。

经过一个多小时持续细致的接力搜寻,胃镜视野中终于闪现金属反光——成功定位纽扣电池梁医生小心翼翼地运用取异物网篮将纽扣电池完整取出,亲自交予患儿父亲,并郑重叮嘱今后一定要多加留意。

数日后,患儿在母亲陪同下再次来到医院,为医护人员送上锦旗。看着孩子恢复健康、蹦蹦跳跳的模样,医护人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目前患儿恢复情况良好。

孩子一旦误吞电池

急救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梁杏花特别提醒,此类病例并非个例。消化内镜中心接诊的消化道异物病例中,异物种类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动物骨肉类:如鱼刺、鸡鸭鹅骨、肉块等;

  • 金属类: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图钉、假牙、瓶盖、药品包装铝箔等;

  • 化学制品及植物类:打火机、枣核、饭团、灯泡等。

其中,纽扣电池和磁力珠的危害性尤为突出,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腐蚀、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误吞纽扣电池为何如此危险?

因其物理尺寸易卡在食管或肠道,且接触人体组织会引发电化学灼伤。电池正负极与湿润组织接触形成电流回路,先电解体液产生强碱性环境,致组织液化性坏死、黏膜溃烂,还可能损伤大血管或气管。外壳腐蚀后重金属泄漏会引起中毒。电池停留体内超2小时可致食管灼伤,超12小时或引发致命并发症。

纽扣放在鸡肉上20分钟出现圆形凹陷

一旦孩子误吞电池,急救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要立即就医,无论是否出现症状,误吞电池后需立即前往急诊科,并告知医生电池类型,建议拍照留存包装信息。通过影像学定位,也就是X光或CT确定电池位置。若卡在食管,需2小时内通过内镜取出;若已进入胃部且无嵌顿,可尝试尽快通过内镜取出,或密切观察是否自然排出,期间需每日拍片追踪。

来源:增城区卫生健康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部分图片来源为网络)

通讯员:张振华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