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有料| 调解成功率高达96%,中山三乡有个“解忧驿站”

南方+

在中山市三乡镇建设路6号,一座挂着“三乡镇综治中心”蓝色标牌的双层白色小楼并不起眼,却是当地居民口中的“解忧驿站”。清晨八点半起,闸门刚开,便有拎着安全帽的工人、抱着文件夹的企业主、牵着孩子的妇女陆续走进来……大厅里此起彼伏的咨询声、键盘敲击声、电话沟通声,这是来自这座岭南人口大镇基层社会治理最鲜活的背景音。

三乡镇综治中心。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2024年,三乡的这座“解忧驿站”累计处理民生事项5.2万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6%,网格事件办结率达99.7%。从劳资纠纷到家庭矛盾,从邻里争执到历史积案,群众只需“进一扇门”,便能“一站式”化解烦心事。

三乡如何以“小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大效能”?

效率跃升背后,正是基层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破题”的变革缩影。

做优供给,从“多头跑”到“一门清”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综治中心,老实说一开始对于政府调解作用会在内心打一个问号,现在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真是眼见为实了。”丽景城市广场雨污项目施工队负责人冯双新感慨。2025年4月,因与分包公司存在单价争议,施工队停工退场,7名工人工资被拖欠。工人们走进综治中心当天,调解员容天佑便立刻联系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三乡人社分局协助介入协调。

三乡镇综治中心等多方共同调解丽景广场雨污项目欠薪问题。

“原本以为要走很多流程,没想到一个星期内就敲定了分期支付方案,办事效率真的太高了!”冯双新说,如果自己通过投诉、法院诉讼,整个维权流程通常要三个月甚至半年不等。现在由中心统筹,该案处理时间缩短至一个月,或者更短,并且避免大量类案的解纷程序重复进行,矛盾未出镇便初步化解。

“过去各部门‘九龙治水’,群众要跑多个地方;现在只需到综治中心‘吹哨’,部门立刻‘报到’。”三乡镇平安法治办公室负责人何承建指着三乡镇综治中心大厅的服务台说,以“五室一厅”(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为载体,整合公安、司法、人社、城建、妇联等31个部门资源,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机制,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处置”闭环。进一家门,解百家难。

除了体制整合与功能布局的调整,智慧赋能也是三乡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三乡镇党委副书记欧阳永恒表示,为了加快促进数据治理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能力,三乡镇深化应用“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平台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实时汇聚社情民意、社会治理等数据,推动“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确保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做精战法,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执行难?网格员就是‘活地图’!”网格化管理的“神经末梢”作用同样关键。古鹤村网格员陈社雄每日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巡查上报事件,并协助处理工单。

“要不是你们网格员和执行法官帮了大忙,我被拖欠的工资可能还要等一两个月!”

2024年11月,三乡镇某家具厂的老员工紧握锦旗,向古鹤村网格员陈社雄和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团队连连道谢。原来,该家具厂为规避执行迁入简易厂房,陈社雄凭借“人地两熟”的优势精准定位,执行法官现场释法施压并送达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调解书”,企业负责人当场结清欠款。从发现线索到矛盾化解,仅用时三天。

三乡镇综治中心内景。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三乡镇综治中心内景。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从“追薪三日解”看治理加速度,在“执行+网格”协同机制下,将网格优势融入执行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力量化解突出纠纷、历史积案,实现“1+1>2”的工作效果。

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网格员与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联动,将漏水纠纷、家庭矛盾等“小事”化解在萌芽。2024年9月以来,三乡全镇通过“执行+网格”机制化解类似案件约80宗。

欧阳永恒提到,三乡镇综治中心还创新设立“中心+法庭”“网格+执行”、涉税纠纷多元调处、“1+4+N”婚姻家庭纠纷多元调处体系等特色工作机制。2024年7月,平南村村民静梅(化名)因长期遭家暴报警,平安法治办联合妇联、公安分局组织“四人小组”,上门评估风险、固定证据,并指导其申请人身保护令。尽管首次线上申请被驳回,但经镇妇联与检察院协作,静梅最终在7月11日获得法律保护。

“调解不再是‘和稀泥’,而是依法依规根治问题。”三乡镇妇联负责人表示,镇妇联创新开展“让爱住家 拒绝家暴”反家暴项目、“幸福她力量”家事调解创新项目,2024年以来,举办反家暴亲子绘画、反家暴模拟法庭等活动20多场,为妇女群众提供咨询和个案服务204宗。

做实基础,从“经验主义”到“专业治理”

“过去调解全凭一张嘴,现在得学一些专业。”陈社雄说。

同为网格员郑伟彬也提到,“过去我们调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一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做情绪疏导和协商。参加培训后,我们的法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也熟练掌握了法援、人身保护令、庇护中心等法律知识,开展工作的底气也更足了。”

何承建表示,依托镇综治中心和婚姻家庭纠纷联排联防联处“四人小组”机制,三乡镇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季度组织网格员和“四人小组”开展调处业务培训,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典型案例、调解技巧、危机干预等知识,提升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能力。

据了解,中山全市23个镇街均成立网格和大数据事务中心,划分综合网格,由村(社区)“两委”联合社区民辅警,组织网格员和村自有力量,发动“五老”人员、物业(楼栋长)、平安志愿者,及时发现处置苗头隐患。同时,为推动综治力量下沉,依托“法官驻村” “检察官入企” “警员入格”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形式,推行“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入网格,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宣传普法等法律服务。

四人小组上门调解婚姻家庭纠纷。

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三乡镇不仅聚焦本地居民的“急难愁盼”,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特殊群体。作为中山市港澳居民聚居度较高的社区之一,振华社区成立内地港澳人士服务中心(专窗),针对占辖区人口近1/5的港澳居民推出定制服务。同时,固定开展群众接访日活动,组织党员、网格员到小区接访群众,面对面收集民意并反馈相关问题办理情况。

“未来,三乡将把提升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欧阳永恒表示,接下来将立足增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开展更多的新探索新实践。持续深化“枫桥经验”在三乡本土的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以更精细化服务、更强大的合力,持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从本地工人到跨境居民,从劳资纠纷到文化融合,这里是三乡镇的“解忧驿站”,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场。在这里,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就是衡量治理成效最真实的标尺。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林雨萱

通讯员 黎婴花 黄思捷 罗越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 王浩宇 钟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