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造农食新未来!广东农科院加工所携创新成果亮相 “三博会”

南方农村报

4月18日-20日,为期三天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和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简称“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在东莞圆满落幕。

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主力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广东农科院加工所”)深度参与其中。副院长何秀古及所长徐玉娟率近20名科研人员参加活动,在五场线下活动分享系列硬核技术与创新模式,为农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成为本届展会的核心“智力引擎”。

“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行业树立了'科技+农业'融合的新标杆,也为广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徐玉娟感慨道。

多专家发声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升级。”徐玉娟告诉记者,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希望通过展会推广农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例如荔枝全链条保鲜和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等,延长农产品保鲜期并提升附加值,助力“广东荔枝全球购”等品牌战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

在2025年广东荔枝“12221”市场营销暨出海启动活动中,徐玉娟作《科技赋能岭南荔枝香飘世界》主题报告。依托广东农科院加工所近年来在荔枝生鲜绿色保鲜、冻眠锁鲜和精深加工领域取得的系列亮眼技术,使部分主栽品种保鲜期延长至30天以上,荔枝冻眠锁鲜12个月以上,开发出多款荔枝高附加值产品。她表示,品牌成功出圈,荔枝得以顺利出海,离不开物流和保鲜技术的强劲支撑。下一步,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将深化保鲜技术的全链条推广应用,降低荔枝采购损耗率,深挖荔枝大健康价值,拓展双循环产业新赛道,推动荔枝文化与科技融合,让荔枝故事伴随“出海行”走向世界舞台。

不仅如此,广东农科院加工所也在积极促进省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徐玉娟表示,通过展示小冰麦功能食品开发等案例,强调“科技+农业”的转化能力,吸引企业合作开发多元化产品,推动农产品从原料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型,推动“吉林原料+广东技术+湾区市场”的协作模式。通过共享科研平台、技术设备和市场需求,促进跨区域产业链整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傅曼琴研究员作《省际合作“四个共享”(科研创新平台)实践总结》的报告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傅曼琴研究员作《省际合作“四个共享”(科研创新平台)实践总结》的报告

在“省际合作‘四个共享’推介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傅曼琴研究员作了《省际合作“四个共享”(科研创新平台)实践总结》的报告,现场展示了与吉林共同研发打造的系列桑叶、桑果、冰麦、人参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反复试验优化,在口感优化方面,采用了苦味、药味儿分子屏蔽技术、水果天然风味保留技术、以及液体多相体系稳定技术,在活性成分保留方面,通过超高压辅助提取,活性成分保留率提高50%。广东农科院加工所作为科研平台共享的核心力量,与吉林圣一农业达成合作,推动“吉林冰麦原料+广东加工技术+湾区市场”模式落地,以科技杠杆撬动南北产业链协同发展。

“广东农科院加工所致力于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徐玉娟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农科院加工所作为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的牵头单位,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预制菜标准化水平和产品品质,通过展示预制菜安全控制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多元化健康产品,引领行业向营养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张业辉研究员

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张业辉研究员

在罗非鱼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业辉研究员分享《罗非鱼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研究》主题报告,系统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全球罗非鱼加工趋势并介绍了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在罗非鱼全产业链中的系列加工关键技术。针对冷冻水产品,普遍使用含磷保水剂的现状,通过研究水产品冷冻贮藏期间水分迁移规律,采用天然植物源成分,研发绿色保水剂,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含磷保水剂,保水效果与含磷保水剂类似,提升了冷冻水产品的安全性。

聚焦食安防控
筑牢产业安全防线

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吴继军研究员发表《高品质预制食品安全加工与风险防控技术》主题演讲。

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吴继军研究员发表《高品质预制食品安全加工与风险防控技术》主题演讲。

食品安全是农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广东农科院加工所积极协助举办主题为“智护食安·粤启新章”的食品安全研讨会,组织了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吴继军研究员、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吴楚森正高级工程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主任李向梅副教授、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建国教授等专家围绕食品原料溯源与供应链、预处理与保鲜、加工包装及营养健康、食品安全标准及近期广东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吴继军研究员的《高品质预制食品安全加工与风险防控技术》主题演讲引发行业关注。他提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营养需求的升级,技术创新需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通过应用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和天然绿色食品添加剂,可最大限度保留预制菜的营养成分,同时有效抑制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残留风险。在新形势下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产品品质的意见建议,为预制食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技思路,促进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引领”跨越。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探索不止于此。在制菜装备研讨交流活动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余元善研究员受邀参加了“智链高标定品质,协同联创造未来,共建数智化食安绿码共享工厂”的联合倡议,彰显了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与责任担当。

多群体受益
科技转化赋能产业升级

从岭南佳果到深海渔获,从区域协同到数智食安,广东农科院加工所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两手抓,打造了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

近五年来,获各类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与省内外300多家企业对接合作,转化服务近400项,科技支撑80多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不仅是一场美食与科技的盛宴,更是一次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的集中展示。”徐玉娟对记者谈及参会感受时表示,对科技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前沿技术交流、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能够直观洞察行业技术需求与发展趋势,为科研技术攻关提供启发和思路;对参展企业而言,既能感受到AI对农业的颠覆性变革,也能通过地方美食、国际采购和趣味互动体验到农业食品产业的活力与潜力。

撰文:曾慧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龙振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