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荔湾区两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这座中心城区“十五五”的发展愿景——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现代化中心城区。报告不仅公布了今年经济增速5%的预期目标,还将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列入宏观目标。
在报告中,荔湾首提现代都市工业立区,同时“1283”现代化产业体系被首次写入报告中。“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积极构建都市工业为引领,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首提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激发发展新动能。
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荔湾对产、城、人互促共进发展的全新阐释。将产业的升级、城市的提质,最终落脚到惠及区域内人的创造与发展,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转化为安居乐业的现实。
以产、城、人的发展作为支点,荔湾全面激活产商创居文协同创新,不断探索先进的城市运营理念,将科技、绿色、数智、文化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成果中,最终建成具有全面竞争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中心城区。
产:
“1283”路线图为产业导航
产业是今年省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作为广州市工业摇篮之一的荔湾,产业无疑是荔湾的立区之本,特别在经历过“退二进三”的产业腾笼换鸟阵痛后,荔湾更加深知产业对于区域发展的支柱作用。今年初,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荔湾提出:以产业育新赋能区域发展、老城提质。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去年,荔湾完成工业投资26.2亿元,增速68.7%,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工业技改投资6.89亿元,增速51.9%。数字的背后,彰显了这片老牌工业强区发力“东山再起”的强劲势头。
今年初,荔湾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该区正式发布“1283”现代化产业体系路线图,从此,产业升级有了导航仪、指南针,更加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荔湾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让发展不仅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和含“智”量。
荔湾拥有“两业融合”的深厚基础,这里是千年商都重要发祥地,也是孕育近代民族工业壮大的热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均发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荔湾西联佛山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珠西制造业城市群,东接千年商都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林立,在“两业融合”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当前,荔湾在“1283”产业路线图中,正积极发展激光与增材制造、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开园运营,加快广州市医疗机构制剂中心落地;面向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提供软件与信息、检验检测、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服务,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品牌。
通过鼓励实施工业领域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荔湾支持广药、大参林等龙头企业通过品牌重塑、技术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推动一批工业企业升规回流,为全区工业产值提供持续增量,始终保持技改投入高增速的成绩。
跟随“1283”产业发展路线图,荔湾立足区位优势、传统特色产业根基,不断加码投入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新蓝海,以工业上楼推动发展更上一层楼,让逐步加强的工业投资转化为现代都市工业立区的资本与信心。
城:
载体筑巢引凤,平台擦亮IP
从去年荔湾的工业投资数据可以看出,重点工业载体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对拉动全区工业投资增长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荔湾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绿瘦科技园、广州市荔湾区南漖现代产业园等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广州1935产业园(广州发电厂主厂区改造项目)顺利入库纳统,高端工业载体将成为工业发展壮大的沃土。荔湾以3年内建设超2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厂房的目标,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筑巢引凤。
2025年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打造15分钟产业生态圈,产业园区、产业社区正在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荔湾发展集团董事长刘昱介绍,作为荔湾区重点产业载体建设运营方,该司正全力推进58亩增材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都市消费工业为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示交易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
在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荔湾省级产业园区被点名,表明这里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地位。当前,荔湾正探索建立省产业园区运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在建载体、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吸引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在荔湾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加快产业载体建设,荔湾千方百计腾拓产业发展新空间。荔湾构建“1个省级主平台+2个主题产业园区”产业平台体系,形成“一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以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为产业发展核心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东沙片区作为孵化区,为新兴产业提供孕育成长的摇篮;白鹤沙片区和龙溪大道片区作为加速区,助力企业加速发展壮大;此外,将岭南V谷和海龙围片区预收储区域作为储备区,为现代都市工业的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推进有次序、滚动式的产业园区、产业社区开发,加大高品质载体供给。今年,荔湾将通过土地征收、城中村改造、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等方式,持续腾挪产业用地,全年力争建成16个产业载体、建设面积超百万平方米。
在推进现代都市工业回归的过程中,荔湾始终将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建设新型产业社区、打造15分钟产业生态圈,不仅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空间,也将从城市公共配套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吸引更多英才选择荔湾、扎根荔湾。
如广州1935发电厂改造项目,项目周边分布着原创元素创意园、西城智汇PARK、华为广州研发中心、大坦沙健康生态岛等产业聚集区,具有一定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周边还有广雅中学、广医三院、银行等,区域内教育、医疗、文体、金融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人:
以人为本,实现产城人发展良性循环
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是老城区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当产业与人口相互制约进入恶性循环,城市失去活力、经济发展放缓,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由此产生。荔湾区提出“就业优先战略”,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抓手,为产业招揽人才、为城市吸引新居民。
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背景下,今年,荔湾区举办多场大型招聘会。近日,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启动,荔湾区携25家名企以“荔展宏图,湾区筑梦”为主题,正式开启“北京站”专场校园引才活动。
在荔湾交流区,云曌医疗科技、广州工控集团、大参林运营中心、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信念机器人、广州医药集团等龙头企业释放黄金岗位超千个,覆盖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年薪最高达百万元,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双核驱动打造荔湾引才强磁场。
近年来,荔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激发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用脚投票。本次招聘活动,荔湾相关负责人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合作座谈,双方就携手打造校地协同育人枢纽平台达成共识。未来,将紧扣荔湾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顶尖智库资源,靶向引进适配荔湾产业升级的紧缺型、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从生物医药到智能制造,荔湾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牢固的人才支撑和不竭的创新动力。同时,该区也加快为人才构筑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交流合作平台,引入技术经理人团队,打造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持续放大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等重点实验室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及研发机构形成多模态合作。
聚焦主导产业引进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技资源,荔湾加强与高校及研发机构合作,发挥广州市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集聚效应,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今年,荔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数量增长5%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实现科技创新领域新的突破。
今年,就业不仅在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突出显示,也成功入选荔湾区十大民生实事。以就业为产业、人才发展的纽带,荔湾加速推进产、城、人和谐并进发展,将发展成果与人才共享,为老城提质焕新注入不竭动力。
南方+记者 郎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