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点看×南方深读
不是“spider漫”,而是“super漫”
“漫”看快评时事热点
养老机器人
正从实验室“跑”向现实
国际标准发布、政策红利频出
在巨大的需求潜力下
智慧养老产业,一路“狂飙”
风口下,更需要冷思考
养老机器人虽好
但若要走进寻常百姓家
仍需跨过一道道现实门槛——
价格,是一大痛点
老人们舍不得花上万元买台“机器”
后续的定期维护也是难题
技术,更是横亘在眼前的一座大山
机器人要如何直接接触老人?
如何区分“躺下还是跌倒”?
又怎样实现方言口音的识别?
……
虽然愿望很美好
但产业现实是
目前的养老机器人
距离我们想象中无所不能的“钢铁保姆”
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要“进化”,还需要面对
训练数据海量、复杂
采集难度大等一系列挑战
更重要的是
在关注设备更新或智能技术应用的同时
也要避免进入“炒概念”的误区
不能忽视了养老服务的本质
面对冰冷的屏幕
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如何?
怎样能既保障安全性,又降低上手难度?
更长远来看
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还不得不面对伦理和隐私问题:
在周边没有人的情况下
一旦机器人发生故障,与老人发生磕绊
责任如何界定、谁来承担?
当覆盖率大幅提升后
数据将涉及成千上万个人与家庭的隐私
这个时候,数据安全将如何保障?
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和普及
注定是一场“马拉松”
它不仅需要
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的发力
技术的不断攻关和突破
更需要社会重新审视“养老”的本质
当养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期待的
不仅是一次科学技术的跃升
更是对老龄化命题的温暖解答
毕竟“老去”
不是一行行冰冷的代码
科技赋能养老的核心
也不是用机器取代人类
而是用技术延伸关怀的边界
给技术多一点信心和耐心
也别忘了
给陪伴多一点时间和空间
绘图:郜曈
文案:冯颖妍 陈梅玉
统筹:陈梅玉 何雪峰 邱洪添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