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4月21日,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打出一套“组合拳”:
加大全职骑手招聘力度;优先为骑手对象安排工作;对兼职骑手永不强迫“二选一”等,并对消费者放出大招:“所有超时20分钟以上的外卖订单,京东全部免单。”
美团方面则回应称,“美团封杀骑手去某平台跑单”等相关内容纯属编造,均为谣言。
京东为什么要布局外卖?其实,这主要是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过去,京东的主营业务是“零售”,主打的是“今天下单、明天到货”。美团则从外卖起家,瞄准的是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原本大家属于不同赛道,但随着能力的变化,逐渐发生正面冲突。
对于京东来说,近年来电商增速放缓、用户增长见顶,急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过去十几年建设的高效物流网络,也让送外卖变得自然而然。而对于美团来说,这些年“送餐”发展到“送万物”,也逐步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并渗透到便利店、超市等零售领域,触及了京东的“地盘”。
本质上,这正是一场争夺新零售话语权的战争。
但看似普通的商业竞争,其影响将远超外卖行业本身,意味着过去习以为常的市场法则正在被深度重构,并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
首先,劳动者权益保障迈出积极一步。
长期以来,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被认为属于“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范畴。平台和骑手的不对等地位,还催生了“系统困住骑手”的争议。但随着京东这条“鲶鱼”搅局,这些问题正在加速“破冰”。如双方都从社保“破题”,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京东试点“接单满8小时强制休息”,美团在全国范围内上线骑手防疲劳机制,这一群体等来“敢生病、敢休息”的曙光。
其次,商家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近年来,外卖平台高抽成问题屡屡引发争议,一些商家为了生存,不断降低品质。从“幽灵餐厅”阴影到劣质过期食材曝光,外卖行业的信任危机日益加深。京东宣布为给商家减负,明确“赚的净利润不允许超过5%”,并在配送费做了减免,美团方面也直面外卖利润率话题。如此,有利于让商家们有长久生意可做、有钱可赚,不再陷入成本焦虑。
最后,消费者也乐见其成。
美团闪购上线,称实现“30分钟送达”,京东则加码前置仓与冷链物流,宣布上线“自营秒送”;京东外卖宣布一年上线“百亿补贴”,美团宣布未来三年,向餐饮行业整体投入1000亿元……双方你来我往,竞争不断升级,卷的不仅是配送效率,还有服务和品质,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新选择。
互联网从不讲究先来后到,所谓的情怀格局背后,往往都是你来我往的生意角斗。但从结果来说,无论谁赢谁输,只要对骑手有利,对商家有利,对消费者有利,大家就会支持。
当下,平台经济正在从效率至上转向品牌维系,商业向善不再是选择题,而成了必答题。通过良性竞争答好这道题,行业才会变得更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